黄斑水肿眼底表现
黄斑水肿的检查表现、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检查表现包括眼底镜检查(黄斑区反光异常、视网膜增厚、颜色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网膜层间液性暗区、厚度增加、层结构紊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早期脉络膜荧光遮蔽、小血管迂曲扩张,晚期荧光素渗漏);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方面,儿童配合度差,检查可能需用镇静剂,治疗应选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方案;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眼底表现更明显且恢复慢,检查治疗要考虑身体状况;女性孕期和生理期激素变化影响黄斑水肿,需与生理性眼部变化鉴别,治疗避免不良影响;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应改善生活方式配合治疗;有相关病史患者发生率高、眼底表现复杂,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干预并密切观察水肿变化。
一、眼底镜检查表现
1.黄斑区反光异常:正常情况下,黄斑区有中心凹反光点,形态规则且明亮。黄斑水肿时,中心凹反光会减弱、弥散甚至消失,这是因为水肿导致黄斑区组织结构改变,光线反射的正常模式被破坏。
2.黄斑区视网膜增厚:眼底镜下可观察到黄斑区视网膜的厚度增加,表现为局部隆起。这是由于组织液在视网膜内积聚,使视网膜的体积增大。
3.黄斑区颜色改变:可呈现灰白色或淡黄色,这是水肿组织对光线吸收和反射特性改变的结果。
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表现
1.视网膜层间液性暗区:OCT能清晰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黄斑水肿时,视网膜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提示组织间隙内有液体潴留。根据液性暗区的分布,可分为囊样黄斑水肿,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腔,相互融合或孤立存在;弥漫性黄斑水肿则液性暗区较广泛,无明显的囊腔形成。
2.视网膜厚度增加:通过测量视网膜各层厚度,可发现黄斑区全层或特定层的厚度明显高于正常范围。不同年龄段的正常视网膜厚度有一定差异,儿童的视网膜相对较薄,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厚并趋于稳定。在判断黄斑水肿时,需结合相应年龄段的正常参考值。
3.视网膜层结构紊乱:水肿可破坏视网膜各层的正常组织结构,使各层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例如,外丛状层和内核层的界限在水肿时可能难以区分。
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
1.早期表现:动脉期和静脉早期,可能出现黄斑区的脉络膜荧光遮蔽,这是由于水肿液阻挡了脉络膜的荧光透见。同时,可见一些小血管的迂曲、扩张,提示局部血管的异常改变。
2.晚期表现:静脉期后,黄斑区出现荧光素渗漏,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强荧光。随着时间延长,荧光逐渐增强并扩散,可呈花瓣状、弥漫状等不同形态。花瓣状荧光渗漏常见于囊样黄斑水肿,提示液体在囊腔内积聚;弥漫性渗漏则多见于弥漫性黄斑水肿。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黄斑水肿的眼底表现与成人基本相似,但由于儿童配合度差,检查时可能需要使用镇静剂。且儿童的视网膜处于发育阶段,其正常结构和荧光表现与成人有一定差异,诊断时需特别注意。在治疗方面,应更加谨慎选择治疗方法,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方案。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疾病可加重黄斑水肿的程度和复杂性。眼底表现可能更明显,且恢复相对较慢。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避免因检查和治疗带来的额外负担。
3.女性:女性在孕期和生理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黄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孕期女性由于血液循环和内分泌的改变,可能出现生理性的眼部变化,需与真正的黄斑水肿相鉴别。在治疗时,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或生理周期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和方法。
4.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用眼过度、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黄斑水肿的发生风险,且可能影响眼底表现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对于这类人群,应强调改善生活方式,配合治疗。
5.有相关病史人群:有糖尿病、视网膜静脉阻塞、葡萄膜炎等病史的患者,黄斑水肿的发生率较高,眼底表现可能更为复杂。治疗时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积极干预,同时密切观察黄斑水肿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