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血尿是怎么回事
小便血尿指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分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常见原因有泌尿系统疾病(炎症、结石、肿瘤等)、全身性疾病(血液、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及其他(药物副作用、运动性血尿)。诊断方法包括尿常规、尿红细胞位相、肾功能检查、超声、CT或MRI、膀胱镜检查等。治疗原则为针对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及做好休息与护理。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患者出现血尿时各有注意事项。
一、小便血尿的定义
血尿指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根据出血量不同,肉眼可见尿液呈洗肉水样、血样甚至有血凝块,称为肉眼血尿;需通过显微镜检查,每高倍视野红细胞数超过3个,称为镜下血尿。
二、小便血尿的常见原因
1.泌尿系统疾病
炎症: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炎症刺激可导致黏膜充血、水肿,进而出现血尿。膀胱炎在女性中更为常见,这与女性尿道短而直,细菌易逆行感染有关。而肾盂肾炎在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老年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中发病率较高。
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可划破黏膜,引起出血。活动量较大,尤其是经常跳跃运动的人群,结石更容易移动而导致血尿。
肿瘤:肾肿瘤、输尿管肿瘤、膀胱肿瘤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容易破裂出血。老年人若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需高度警惕泌尿系统肿瘤的可能。
2.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白血病等,由于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血尿。此类疾病除血尿外,常伴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表现。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长期高血压或心脏功能不全可导致肾脏损害,引起血尿。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血尿风险增加。
3.其他原因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环磷酰胺、肝素、阿司匹林等,可能影响凝血机制或直接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导致血尿。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及尿常规。
运动性血尿:剧烈运动后,肾脏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漏出,从而出现血尿。通常休息后血尿可自行消失。
三、小便血尿的诊断方法
1.尿常规:可确定是否为血尿,并了解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初步判断出血部位。如变形红细胞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正常形态红细胞提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2.尿红细胞位相:进一步观察红细胞形态,辅助区分血尿来源,对诊断肾小球疾病有重要意义。
3.肾功能检查:评估肾脏功能,判断是否存在肾脏实质损害。
4.泌尿系统超声:可发现泌尿系统的结石、肿瘤、囊肿等病变。
5.CT或MRI:对于超声难以发现的微小病变或复杂病变,CT或MRI检查可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6.膀胱镜检查:直接观察膀胱内情况,对于膀胱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四、小便血尿的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泌尿系统感染使用抗生素;泌尿系统结石根据结石大小、位置等选择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泌尿系统肿瘤需根据肿瘤分期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2.对症治疗:止血药物可用于控制出血,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不良反应。
3.休息与护理: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多饮水,以减少血块堵塞尿路的风险。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肾小球肾炎等。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有无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给儿童使用成人药物,以防药物不良反应。
2.孕妇:孕妇出现血尿可能与泌尿系统感染、子宫压迫输尿管等有关。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多饮水。
3.老年人:老年人无痛性肉眼血尿需警惕泌尿系统肿瘤。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压、血糖,有助于减少肾脏损害导致的血尿。同时,治疗血尿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方案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