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淋巴瘤有什么症状
淋巴瘤症状多样,包括局部与全身症状,特殊人群表现也有差异。局部症状主要有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颈部最常见,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压迫周围组织器官;还会出现结外病变症状,如侵犯胃肠道、皮肤、骨髓等不同组织器官会有相应症状。全身症状有发热(热型不规则,与疾病活动相关)、盗汗(常提示疾病活动期)、消瘦(6个月内体重下降超10%)。特殊人群中,儿童起病急、全身症状明显,诊断要选辐射小检查,治疗需权衡风险;老年人症状易被基础病掩盖,对治疗耐受性差,要全面评估、注重支持治疗;有免疫缺陷病史人群患淋巴瘤风险高、症状不典型,治疗时要预防感染、调整免疫状态。
一、局部症状
1.淋巴结肿大:淋巴瘤最常见的表现是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其次为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通常质地中等,早期可活动,晚期可相互融合并与周围组织粘连。如霍奇金淋巴瘤,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占60%-80%。部分患者首发症状为深部淋巴结肿大,如纵隔、腹膜后淋巴结,可因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出现相应症状,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气管、食管,可引起咳嗽、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
2.结外病变症状:淋巴瘤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若侵犯胃肠道,可出现腹痛、腹泻、腹部肿块、肠梗阻和出血等,以回盲部受累最为常见,可能与该部位淋巴组织丰富有关。侵犯皮肤时,表现多样,如红斑、水疱、糜烂、溃疡等,还可能出现皮肤结节或斑块,多见于蕈样肉芽肿等皮肤淋巴瘤。侵犯骨髓时,可出现贫血、发热、出血等症状,外周血中可出现淋巴瘤细胞,严重影响造血功能。
二、全身症状
1.发热:约1/3的淋巴瘤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热型多不规则,可呈持续高热,也可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发热症状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发热与疾病活动相关,体温可在数天至数周内自行波动,随后又复发。发热机制可能与淋巴瘤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导致机体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有关。
2.盗汗:指入睡后出汗,醒后汗止,在淋巴瘤患者中较为常见。盗汗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头部、颈部微汗,重者可湿透衣物、被褥。盗汗可能与机体代谢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常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
3.消瘦:多数淋巴瘤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会出现体重减轻,6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10%。这主要是由于肿瘤细胞大量增殖消耗机体能量,同时患者可能因发热、食欲不振等原因导致摄入减少,从而引起体重进行性下降。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淋巴瘤症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起病往往较急,全身症状更为明显。如儿童Burkitt淋巴瘤,常迅速出现腹部巨大肿块,可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易误诊为急腹症。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有无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发热、消瘦等症状,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在诊断过程中,要尽量选择对儿童辐射较小的检查方法,如超声等。治疗方面,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化疗药物可能对其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产生远期影响,医生需权衡治疗获益与风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淋巴瘤症状可能被基础疾病掩盖,导致诊断延迟。例如,老年人发热可能被认为是肺部感染等常见疾病引起,而忽略淋巴瘤可能。同时,老年人对化疗等治疗的耐受性较差,易出现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在治疗前,需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注重支持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耐受性。
3.有免疫缺陷病史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患淋巴瘤风险明显增加,且症状可能更不典型。这类人群一旦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等症状,需高度警惕淋巴瘤可能。由于其免疫系统本身存在缺陷,治疗过程中更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在治疗淋巴瘤同时,要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调整免疫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