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有哪些并发症
心肌梗死会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包括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常见为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严重的乳头肌断裂死亡率高,老年等特定人群风险高,依病情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心脏破裂(起病1周内多发,心室游离壁破裂可致急性心脏压塞猝死,高危人群需密切监测,手术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栓塞(分体循环和肺栓塞,卧床久者风险高,应尽早活动并必要时用抗凝药)、心室壁瘤(多见于左心室,影响心脏功能,有相关检查表现,有心肌梗死病史者易发生,必要时手术切除)、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发生率约10%,为机体对坏死物质过敏反应,治疗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同时针对老年、女性、合并其他疾病及儿童等特殊人群,在治疗、护理、心理支持、基础疾病控制等方面分别给出了温馨提示。
一、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乳头肌主要负责牵拉二尖瓣和三尖瓣,保证其正常关闭。心肌梗死发生时,若累及乳头肌,可导致其功能失调或断裂。其中,乳头肌功能失调较为常见,表现为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心尖区可闻及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而乳头肌断裂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高,可迅速引起严重的急性左心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或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者,发生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的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上,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可能诱发病情加重。应对措施主要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
二、心脏破裂
心脏破裂是心肌梗死严重且致命的并发症,常在起病1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造成心包积血引起急性心脏压塞而猝死。这种并发症好发于高龄、女性、高血压控制不佳以及首次大面积透壁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增加心脏破裂的风险。对于有上述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密切监测病情,一旦发生心脏破裂,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难度大,死亡率极高。
三、栓塞
心肌梗死后可发生两种栓塞,即体循环栓塞和肺栓塞。体循环栓塞多为左心室附壁血栓脱落所致,可引起脑、肾、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肺栓塞则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部分脱落所致,表现为突然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卧床时间较长、活动较少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和肥胖者,发生栓塞的风险增加。为预防栓塞,患者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活动,必要时可使用抗凝药物。
四、心室壁瘤
主要见于左心室,体格检查可见左侧心界扩大,心脏搏动范围较广,可有收缩期杂音。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脏血池显像以及左心室造影可见局部心缘突出,搏动减弱或有反常搏动。心室壁瘤会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有心肌梗死病史,尤其是大面积心肌梗死的患者易发生心室壁瘤。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必要时可考虑手术切除心室壁瘤。
五、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发生率约10%,于心肌梗死后数周或数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此并发症无明显的年龄、性别差异,但身体抵抗力较差、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相对容易发生。治疗主要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发生心肌梗死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药物选择需谨慎,应充分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同时,应加强护理,保证患者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2.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心肌梗死并发症的表现和治疗反应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部分女性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漏诊。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关注女性的心理状态,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
3.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饮食控制,减少钠盐和糖分的摄入。
4.儿童:虽然儿童发生心肌梗死的情况极为罕见,但如果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导致心肌梗死,在治疗并发症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