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溶血尿毒综合征
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是一种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儿童急性肾衰竭常见原因之一。其病因包括感染、遗传、药物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前驱症状、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急性肾损伤及其他表现。诊断依靠实验室检查和肾活检。治疗包括支持治疗、血浆置换、血液透析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治疗需分别注意饮食卫生、基础疾病及胎儿安全等。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多数积极治疗可恢复,部分有后遗症,少数预后差,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一、定义
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是一种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导致儿童急性肾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二、病因
1.感染因素:最常见的是肠道感染,如大肠埃希菌O157:H7等产志贺毒素的细菌感染;也可由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引起。
2.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补体调节蛋白基因突变等遗传缺陷,导致补体系统过度激活。
3.药物因素:某些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可能诱发该病。
4.其他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骨髓移植等也可能与溶血尿毒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三、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病前12周有前驱症状,如腹泻、腹痛、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
2.溶血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由于红细胞在微血管内被破坏,导致贫血进行性加重。
3.血小板减少: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
4.急性肾损伤:轻者可仅表现为少尿、轻度氮质血症,重者可发展为无尿、急性肾衰竭,出现水肿、高血压、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5.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嗜睡、抽搐、昏迷等;还可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
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
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凝血功能:部分患者可出现凝血异常。
血清学检查:检测志贺毒素等相关抗体有助于明确病因。
2.肾活检:对于诊断不明确或病情严重的患者,肾活检有助于明确病理类型,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五、治疗
1.支持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根据患者的出入量和生化指标调整补液方案。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入。
控制高血压:可使用降压药物。
2.血浆置换:通过去除患者血浆中的致病物质,补充正常血浆成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3.血液透析:对于急性肾衰竭患者,当出现严重高钾血症、肺水肿等情况时,应及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4.药物治疗: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决定。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是溶血尿毒综合征的高发人群,尤其是婴幼儿。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预防肠道感染。患病后,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精神状态、尿量等。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剂量调整,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法。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可能性较大,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溶血尿毒综合征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和身体状况,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严重损害的药物。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3.孕妇:孕妇患溶血尿毒综合征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增加早产、流产等风险。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七、预后
溶血尿毒综合征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可以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慢性肾衰竭等后遗症。少数病情严重的患者预后较差,可死于急性肾衰竭、严重感染、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