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怎么形成的
低血压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低血压包括因遗传和体质瘦弱(多见于老人、女性)导致身体抵抗力差、不注重营养和锻炼引起的体质因素性低血压,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以及女性孕期循环系统生理变化在早中期出现的血压轻度下降;病理性低血压则由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血容量不足、药物因素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引发,针对不同类型的低血压,需采取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调整生活方式、补充血容量、调整药物剂量、康复训练等相应措施。
一、生理性低血压
1.体质因素:部分人群血压值虽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这可能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体质较弱的老人、女性。这类人群往往身体抵抗力较差,生活中若不注重营养均衡和适当锻炼,更易出现低血压。例如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度节食减肥的女性,以及缺乏运动、身体机能衰退的老人。建议这类人群保持规律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同时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2.体位变化:体位性低血压较为常见,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时,血压会突然下降。老年人由于心血管系统逐渐老化,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调节血压的能力减弱,更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一些长期卧床的患者,突然起身时也容易发生。生活中,这类人群变换体位时应尽量缓慢,比如从卧位到站立前先在床边坐几分钟,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
3.妊娠:女性在怀孕期间,循环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在妊娠早期和中期,孕妇血压会轻度下降,一般到妊娠晚期血压才恢复正常。这主要与孕期胎盘形成动静脉短路、血容量增加以及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孕妇在孕期要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定期产检监测血压变化。
二、病理性低血压
1.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使心脏输出的血液量减少,从而引起血压降低。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减弱,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可能出现低血压。对于这类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遵循医嘱按时服药,改善心脏功能。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减少心脏负担。
2.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导致机体代谢降低,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引起血压下降。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糖皮质激素等分泌不足,也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出现低血压症状。这类患者需要针对内分泌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补充缺乏的激素,维持体内激素平衡。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激素水平和血压。
3.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结核病、营养不良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会使身体长期处于消耗状态,导致血容量减少、身体虚弱,从而引起低血压。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消耗,身体营养状况差,可能出现低血压。对于这类患者,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外,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入,必要时可通过静脉补充营养。
4.血容量不足:大量失血(如外伤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脱水(如剧烈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会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回心血量不足,进而使血压下降。急性肠胃炎患者因严重呕吐和腹泻,短时间内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容易出现低血压。此时应及时补充血容量,根据情况进行输血、补液等治疗。同时,针对引起血容量不足的原因进行治疗,如控制出血、止吐止泻等。
5.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低血压,如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血管扩张剂等。高血压患者如果降压药物使用不当,剂量过大,可能会使血压降得过低。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与年轻人不同,用药时更易出现低血压不良反应。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要严格遵循医嘱,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6.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使血管的舒缩调节功能障碍,导致血压不稳定,出现低血压。这类患者除了治疗原发神经系统疾病外,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康复训练,以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