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心肌梗死的原因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发的心肌坏死,临床有剧烈持久胸骨后疼痛等症状且可危及生命。其病因主要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因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为危险因素)、血栓形成(除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其他部位血栓脱落、长期卧床等也会引发)、冠状动脉痉挛(情绪激动等因素可诱发,特定病史患者概率较高)以及其他因素(如低血压、心律失常、先天性畸形、剧烈运动等)。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症状不典型需关注细微变化;女性绝经后风险增加要保持健康方式;有基础疾病人群要严格遵医嘱治疗;长期吸烟者应尽快戒烟;肥胖人群需合理饮食和运动减重。
一、心肌梗死的基本概念
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
二、引发心肌梗死的原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最主要的病因。当冠状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会导致血管腔狭窄。随着斑块的不断增大,血管狭窄程度加重,血流减少。一旦斑块破裂,会激活体内的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完全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急性缺血缺氧,引发心肌梗死。年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壁的弹性和结构发生改变,更易形成斑块。男性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一般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患病风险会逐渐增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的人群,血管壁更容易受损,加速粥样硬化的进程。
2.血栓形成
除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外,其他部位的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达冠状动脉也可能导致堵塞。例如,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内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能随血液循环进入冠状动脉。长期卧床、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老年人由于活动减少,血流缓慢,更容易出现血栓;有手术史、创伤史的患者,在恢复期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需警惕血栓形成。
3.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痉挛是指冠状动脉发生强烈的收缩,导致血管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引起心肌缺血。情绪激动、寒冷刺激、大量吸烟、酗酒等因素都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年轻人在生活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痉挛。有偏头痛、变异性心绞痛病史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痉挛的概率相对较高。
4.其他因素
严重的低血压、休克等情况会导致冠状动脉灌注压降低,使心肌供血减少。快速心律失常会使心脏舒张期缩短,冠状动脉供血时间减少。某些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如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会影响冠状动脉的正常血流,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运动员在剧烈运动时,心脏负荷突然增加,如果冠状动脉存在潜在病变,也可能诱发心肌梗死。
三、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敏感,发生心肌梗死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等。因此,老年人及其家属要更加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定期进行体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避免情绪大幅波动,适度进行运动。
2.女性
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患心肌梗死的风险相对较低,但绝经后风险增加。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如果出现不典型的胸痛、肩背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不要忽视,应及时就医。
3.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定期复查,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饮食控制,减少钠盐、脂肪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4.长期吸烟者
吸烟是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吸烟者要尽快戒烟。戒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在戒烟过程中,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采用药物辅助戒烟等方法。
5.肥胖人群
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肥胖人群要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来减轻体重。控制热量摄入,增加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