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感染是怎样的
尿道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异常繁殖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局部症状以及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发病原因包括生理因素(如女性尿道特点、老年人机能下降)、生活方式因素(不注意卫生、喝水少、憋尿、性生活不卫生)和基础疾病因素(糖尿病、尿路结石等)。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培养)。治疗上,一般需注意休息、多饮水、注意个人卫生,药物治疗根据药敏选敏感抗生素。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多饮水勤排尿、避免憋尿、合理性生活及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一、尿道感染的定义
尿道感染指病原体在尿路中异常繁殖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可包括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二、尿道感染的症状
1.局部症状:最常见的是尿频,即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尿急,有强烈的尿意且难以控制;尿痛,排尿时尿道或伴耻骨上区、会阴部位疼痛,疼痛性质为烧灼感。部分患者尿道口可能出现红肿、分泌物等。
2.全身症状:严重的尿道感染可能伴有发热、寒战、乏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如果感染上行累及肾脏,可能出现腰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钝痛或酸痛。
三、尿道感染的发病原因
1.生理因素:女性尿道短而直,距离肛门较近,细菌容易侵入尿道,因此女性尿道感染的发病率高于男性。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局部抵抗力减弱,也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2.生活方式因素: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勤换内裤、不清洗外阴等,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喝水过少,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不能及时冲刷尿道,细菌易在尿道内繁殖。长期憋尿会使膀胱内压力升高,细菌容易逆行感染尿道。性生活不卫生也可能将细菌带入尿道。
3.基础疾病因素:患有糖尿病的人群,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尿液中糖分含量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增加尿道感染的风险。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可导致尿路梗阻,尿液排出不畅,细菌容易在尿路中积聚而引发感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艾滋病等,机体抵抗细菌的能力下降,也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四、尿道感染的诊断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尿频、尿急、尿痛的出现时间、程度等,还会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既往病史、用药史等。
2.体格检查:医生可能会对患者的腹部、会阴部等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有压痛、肿块等异常情况。
3.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是诊断尿道感染的常用方法,可发现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细菌等增多。尿培养可以明确病原体的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五、尿道感染的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多饮水,勤排尿,以冲洗尿道,促进细菌及炎性分泌物的排出。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
2.药物治疗: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在未获得药敏结果前,可根据经验选用抗生素。治疗疗程一般根据病情而定,单纯性尿道感染通常为37天,复杂性尿道感染可能需要延长疗程。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尿道感染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儿童用药需谨慎,应根据年龄和体重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憋尿等。
2.孕妇:孕妇由于生理变化,尿道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孕妇要注意休息,增加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治疗尿道感染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损害的药物。
七、尿道感染的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特别是在经期、性生活前后等特殊时期更要注意卫生。
2.多饮水,勤排尿:每天保证足够的饮水量,一般不少于15002000毫升,以增加尿量,冲洗尿道。
3.避免憋尿:有尿意时应及时排尿,避免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
4.合理性生活:性生活前后要注意清洗外阴,避免不洁性生活。
5.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尿路结石等,控制好血糖,及时治疗尿路梗阻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