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是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所致病变,主要表现为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病因与链球菌感染相关,儿童和青少年、女性更易受影响,卫生条件差等因素会增加患病几率。早期症状轻微,进展期会出现呼吸困难等多种症状。诊断依靠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休息、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如用抗生素、抗风湿药等;严重时需手术。特殊人群中,儿童要防感染、遵医嘱、定期复查;孕妇怀孕前需评估心脏功能,孕期密切监测;老年人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保暖和适当活动并定期体检。
一、定义
风湿性心脏病是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病变。主要表现为心脏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影响心脏正常的血液流动和功能。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主要是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当人体感染该细菌后,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来对抗细菌,但这些抗体有时会错误地攻击心脏瓣膜,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导致瓣膜发生炎症、纤维化、粘连等病变,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年龄方面,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感染链球菌后更易引发风湿热,进而增加患风湿性心脏病的风险。性别上,女性在患病后的心脏损害可能相对更严重。生活方式中,卫生条件差、居住环境拥挤、营养不良等因素会增加链球菌感染的几率。有风湿热病史的人群,复发后更易发展为风湿性心脏病。
三、症状
1.早期:可能仅有轻微症状,如活动后心悸、气短、乏力等,这些症状在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更明显。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多为干咳。
2.进展期: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呼吸困难,可由劳力性呼吸困难逐渐发展为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还可能出现咯血,轻者痰中带血,重者可大量咯血。此外,患者会有胸痛、头晕、黑矇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晕厥。右心受累时,会出现食欲减退、腹胀、下肢水肿等右心衰竭的表现。
四、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听诊可发现心脏杂音,不同瓣膜病变产生的杂音特点不同,这是重要的诊断线索。
2.实验室检查: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若这些指标升高,提示可能存在链球菌感染或炎症反应。
3.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是诊断风湿性心脏病的重要方法,能清晰显示心脏瓣膜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准确判断瓣膜病变的程度和类型。X线检查可观察心脏的大小和形态,了解肺部淤血等情况。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应摄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增强体质。对于有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要限制钠盐摄入。年龄较小的患者在病情未稳定时,要避免剧烈运动。有风湿热活动的患者需卧床休息,直到风湿热症状消失。
2.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用于消除链球菌感染灶;抗风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减轻炎症反应;针对心力衰竭,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改善心脏功能;有房颤等心律失常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要全面评估。女性患者在孕期进行手术需要多学科团队共同决策。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患风湿性心脏病多与链球菌感染后的风湿热有关。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医嘱用药,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定期复查。活动方面,要根据孩子的病情和体力适当安排,避免过度活动加重心脏负担。
2.孕妇:孕妇患风湿性心脏病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怀孕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在怀孕前,应咨询医生,评估心脏功能是否能够耐受妊娠。孕期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和胎儿情况,增加产检次数。分娩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孕妇的心脏功能和产科情况综合决定。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在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时,要充分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避免感染,适当进行轻度的活动,如散步等。同时,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