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心脏病的种类
妊娠期可能合并多种心脏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围生期心肌病以及妊娠合并心律失常性心脏病等。先天性心脏病由胎儿心脏发育异常等因素引起;风湿性心瓣膜病由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所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因妊娠期高血压致全身小动脉痉挛等使心脏后负荷加重引发;围生期心肌病发生于妊娠最后3个月至产后6个月内,病因尚不明确;妊娠合并心律失常与妊娠引起的身体内环境变化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相关,不同类型表现及影响各异。
一、先天性心脏病
1.房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类型之一,在妊娠合并心脏病中占一定比例。胎儿时期心脏发育过程中,房间隔组织发育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出现异常通道。对于孕妇而言,妊娠会增加心脏负担,轻度房间隔缺损孕妇可能在妊娠期无明显症状,但中重度缺损者可能出现心悸、气短等心功能不全表现。其发生与遗传因素、孕期母体接触有害环境因素(如放射线、某些药物等)等有关,在胎儿心脏发育关键时期(妊娠早期)的不良影响是重要诱因。
2.室间隔缺损:也是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由于胎儿期室间隔发育不全,左右心室之间存在异常交通。妊娠时,孕妇心脏负荷加重,小的室间隔缺损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较大的室间隔缺损可导致孕妇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心功能受损表现。其发病机制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心内膜垫融合缺陷等多种因素相关,孕期的一些不利因素可能干扰室间隔的正常发育从而增加发病风险。
3.动脉导管未闭:胎儿时期动脉导管原本是连接肺动脉与主动脉的正常结构,出生后应逐渐闭合。若持续开放则为动脉导管未闭。妊娠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时,随着妊娠进展,孕妇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加大,可能出现心悸、咳嗽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其发生与胎儿期动脉导管肌层发育不良等因素有关,孕期母体的一些病理状态或不良因素可能影响动脉导管的正常闭合过程。
二、风湿性心脏病
1.风湿性心瓣膜病:多由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所致。常见的有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以二尖瓣狭窄较为常见,妊娠时,孕妇心率加快、血容量增加等变化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二尖瓣狭窄孕妇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且随着妊娠进展,病情可能逐渐加重,甚至引发急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风湿热的反复发作是导致心瓣膜病变的关键,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孕期孕妇抵抗力相对变化等因素可能影响风湿热的活动情况,进而影响风湿性心瓣膜病的病情。
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
1.发病机制与表现:孕妇在妊娠期出现高血压疾病时,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后负荷加重,同时心肌缺血缺氧等因素可导致心脏病发生。患者可出现心悸、气短、不能平卧等心力衰竭表现,还伴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表现,如高血压、蛋白尿等。其发生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导致的全身血管及心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妊娠期间的血压异常波动及全身病理生理变化是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对于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需密切监测心脏功能,防止发展为心脏病。
四、围生期心肌病
1.特点与表现:发生在妊娠最后3个月至产后6个月内的心肌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营养缺乏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肝大、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心脏扩大,可伴有各种心律失常。其发病与妊娠这一特殊生理阶段的身体变化及多种潜在致病因素相关,围生期女性由于妊娠导致的身体代谢、免疫等多方面改变,易触发围生期心肌病的发生,对母婴健康威胁较大。
五、心律失常性心脏病
1.妊娠合并心律失常:包括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如早搏(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动过缓等。妊娠期间,孕妇的生理变化如血容量增加、激素水平改变等可能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例如,窦性心动过速在妊娠期较为常见,多与妊娠后机体代谢增加等因素有关,但如果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等,则可能严重影响心脏功能,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及时评估和处理。其发生与妊娠引起的身体内环境变化对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因个体情况而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