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尿道感染怎么回事
尿道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生长繁殖引发的感染性疾病,百姓常指细菌性感染,症状有尿频、尿急等,老是尿道感染的原因包括生理结构因素(女性尿道短、更年期女性雌激素低、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等)、个人卫生习惯(外阴清洁不足、憋尿、不爱喝水等)、免疫力下降(患糖尿病等疾病、不良生活方式)、泌尿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先天性畸形、结石肿瘤等)、医源性因素(频繁侵入性操作、留置导尿管久),应对措施有改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预防医源性感染、关怀特殊人群,就医时应前往正规医院泌尿外科或肾内科,做尿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原体和病因,复杂因素感染可能需进一步检查评估。
一、尿道感染的基本概念
尿道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可包括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通常老百姓所说的尿道感染主要指的是细菌性感染。症状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严重时可能出现血尿、发热、腰痛等。
二、老是尿道感染的原因
1.生理结构因素
女性尿道较短且宽,距离肛门较近,细菌容易上行进入尿道引发感染。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降低,也更易反复发生尿道感染。老年男性若存在前列腺增生,可导致尿路梗阻,尿液排出不畅,细菌易在尿道或膀胱内滋生,增加感染几率。
2.个人卫生习惯
不注意外阴清洁,尤其是女性经期、性生活前后未做好清洁;贴身衣物更换不勤,会使细菌在会阴部大量繁殖,增加尿道感染的风险。长期憋尿会使膀胱内压力升高,尿液反流,破坏尿路的防御机制,进而引发感染。不爱喝水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无法有效冲刷尿道,使得细菌更容易在尿道内停留和繁殖。
3.免疫力下降
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的人群,身体免疫力较弱,难以有效抵御细菌入侵,从而容易反复发生尿道感染。过度劳累、熬夜、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4.泌尿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
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等,会影响尿液的正常流动,导致尿液潴留,有利于细菌生长。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占位性病变也可造成尿路梗阻,破坏尿路的完整性和防御功能,引发反复感染。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由于神经功能障碍,膀胱排尿功能异常,易出现尿潴留,进而导致尿道感染反复发作。
5.医源性因素
若频繁进行导尿、膀胱镜检查等侵入性操作,可能会损伤尿道黏膜,破坏尿道的自然防御屏障,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留置导尿管时间过长,会为细菌提供滋生的条件,且细菌可沿导尿管逆行进入尿路,引发感染。
三、应对措施
1.改善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换内裤,女性在经期要增加更换卫生巾的频率。注意外阴清洁,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都应清洗外生殖器。多喝水,保证每天尿量在1500-2000毫升以上,定时排尿,避免憋尿。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增强机体免疫力。
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对于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统结石、畸形等疾病,应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以解除尿路梗阻,恢复尿路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3.预防医源性感染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如需导尿,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留置导尿管期间,要做好护理,保持尿道口清洁,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尿袋。若出现尿道感染症状,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4.特殊人群关怀
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增加营养摄入,可适当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女性孕期身体生理变化较大,免疫力相对较低,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增加产检频率,若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及时就医。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自身不适,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排尿情况和精神状态,如有哭闹不安、拒食、发热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诊。
四、就医建议
如果经常出现尿道感染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泌尿外科或肾内科就诊。医生一般会进行尿常规、尿培养、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和病因。根据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若存在复杂因素的尿道感染,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如静脉肾盂造影、CT等,以便明确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