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的原因是什么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主要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包括脂质沉积、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神经调节异常、体液因素失衡)、其他因素(血液黏稠度增加、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症状不典型需定期体检、控制基础疾病,女性绝经后风险增加要关注心血管健康,合并其他疾病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病、规范用药,生活方式不良者需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脂质沉积: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它容易在动脉内膜下沉积,形成脂质条纹,逐渐发展为粥样斑块。随着斑块的增大,会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当心脏需氧量增加时,狭窄的血管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液,就会引发心绞痛。例如,长期高胆固醇饮食,如经常食用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会使血液中脂质水平升高,增加粥样硬化的风险。
2.血管内皮损伤: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因素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的屏障功能受损。受损的内皮更容易让脂质进入血管壁,同时也会激活炎症反应。炎症细胞会聚集在损伤部位,进一步促进斑块的形成和发展。高血压患者血管壁长期承受较高压力,容易导致内皮损伤;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血糖状态会引起氧化应激和代谢紊乱,损伤内皮;吸烟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也会直接损害血管内皮。
3.血栓形成:不稳定的粥样斑块表面容易破裂,暴露斑块内的脂质和胶原等成分,激活血小板,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栓一旦形成,会进一步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加重,引发心绞痛发作。严重时,血栓完全阻塞血管,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二、血管痉挛
1.神经调节异常:冠状动脉受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当交感神经兴奋时,血管会收缩。在某些情况下,如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情绪紧张、焦虑时,体内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作用于冠状动脉,使其收缩。对于一些精神压力较大的人群,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更容易出现神经调节异常,导致血管痉挛。
2.体液因素失衡:体内一些物质的失衡也可能导致血管痉挛。例如,钙离子内流增加会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当体内钙调节异常时,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另外,内皮素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物质,当内皮素分泌过多或其作用增强时,也会引起血管痉挛。
三、其他因素
1.血液黏稠度增加: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会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液流动减慢。这会导致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推动血液流动,增加心脏的负担。同时,黏稠的血液也不利于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容易造成心肌缺血。肥胖、缺乏运动的人群,血液黏稠度往往较高,发生冠心病心绞痛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2.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虽然大的冠状动脉可能没有明显的狭窄,但冠状动脉的微小血管发生病变时,也会影响心肌的血液灌注。这种病变常见于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会损伤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和血管壁结构,导致微血管的舒缩功能异常,使心肌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引发心绞痛症状。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敏感,发生心绞痛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有的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等,容易被忽视。因此,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同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遵医嘱按时服药。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保暖。
2.女性: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患冠心病的风险相对较低,但绝经后风险会逐渐增加。绝经后的女性要更加关注心血管健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同时,定期监测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如果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不要误以为是其他疾病,应及时就医。
3.合并其他疾病者: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发生冠心病心绞痛的风险更高。这些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在正常范围内。在用药方面,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遵医嘱规范用药。同时,要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4.生活方式不良者: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的人群,应尽快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增加运动量,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饮食上要减少钠盐和脂肪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