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速是什么
窦性心动过速展开介绍,它指起源于窦房结、频率超正常范围(成人静息心率超100次/分钟)的心律;病因包括生理性(运动、情绪等)、病理性(发热、甲亢等)和药物性(肾上腺素等)因素;临床表现有症状(心悸、胸闷等)和体征(心率超100次/分钟且心律规则);诊断依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及其他相关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去除诱因)、病因治疗(治原发病)和药物治疗(用β受体阻滞剂等);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运动员在治疗时需分别考虑不同注意事项,如儿童优先非药物治疗、孕妇谨慎选药等。
一、定义
窦性心动过速指的是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频率超过了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成人静息心率在60100次/分钟,当静息心率超过100次/分钟时,就可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
二、病因
1.生理性因素: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吸烟等都可能导致窦性心动过速。例如,剧烈运动后,身体为了满足各器官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心脏会加快跳动,心率可明显升高。这种情况在去除诱因后,心率通常会逐渐恢复正常。
2.病理性因素: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病等疾病都可能引发窦性心动过速。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代谢加快,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心率加快。另外,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会通过加快心率来代偿。
3.药物性因素:使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也可能导致窦性心动过速。这些药物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或神经系统对心脏的调节,进而使心率升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患者可能会有心悸、胸闷、气短、头晕等症状。心悸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会感觉心跳明显,甚至有心跳落空感或心跳乱跳的感觉。如果心率过快持续时间较长,还可能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黑矇、晕厥。
2.体征:体检时可发现心率超过100次/分钟,心律通常规则。
四、诊断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窦性心动过速的主要方法。心电图上可表现为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R间期在0.120.20秒之间,心率超过100次/分钟。
2.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偶尔发作的窦性心动过速,普通心电图可能难以捕捉到异常。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的窦性心动过速,并了解其发作规律和持续时间。
3.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甲状腺功能、心肌酶谱、心脏超声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导致窦性心动过速的病因。
五、治疗
1.一般治疗:对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主要是去除诱因,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戒烟限酒、避免饮用浓茶和咖啡等。
2.病因治疗:如果是由病理性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需要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心力衰竭患者,需要进行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
3.药物治疗: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如果患者症状明显,可使用药物控制心率。常用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心率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年龄越小,心率越快。新生儿心率可在120140次/分钟,1岁以内婴儿心率多在110130次/分钟。儿童窦性心动过速可能与发热、哭闹、活动等因素有关。对于儿童患者,应避免过度使用药物,优先采取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安抚患儿情绪、降低体温等。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孕妇:孕妇在孕期由于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等原因,可能会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孕妇在治疗时需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一般以休息、调整生活方式为主,如果症状严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3.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窦性心动过速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老年人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明显损害的药物。
4.运动员:运动员由于长期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心脏功能较强,静息心率可能较低。当运动员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时,可能是由于过度训练、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运动员在治疗时,要注意调整训练计划,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积极治疗病因,促进身体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