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原因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因主要包括病原菌感染(如草绿色链球菌、葡萄球菌、肠球菌等可分别通过口腔手术、皮肤感染、肠道或泌尿系统感染等途径入血引发感染)、心脏基础疾病(心脏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会使心内膜受损,利于细菌黏附生长)、医源性因素(侵入性医疗操作和静脉留置导管增加感染风险,免疫力低者更易发病)、免疫因素(免疫功能低下使机体难清除细菌,自身免疫反应会加重病情),同时针对特殊人群给出温馨提示,如先天性心脏病儿童要注意口腔卫生,老年人预防泌尿系统感染、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免疫功能低下者积极治疗基础病、减少免疫抑制剂使用并加强营养支持。
一、病原菌感染
1.草绿色链球菌:是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该菌常寄居于口腔、上呼吸道,在拔牙、扁桃体摘除术等口腔手术或上呼吸道感染时,细菌可侵入血流。对于本身有心脏瓣膜病变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细菌容易在受损的瓣膜等部位停留、繁殖,进而引发感染。例如,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在口腔卫生不佳且进行口腔手术时,感染草绿色链球菌引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风险会增加。
2.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较为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强,可引起严重的感染。在皮肤感染、疖痈等情况下,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静脉吸毒者由于通过不清洁的途径注射毒品,感染葡萄球菌引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几率较高。而表皮葡萄球菌常存在于皮肤表面,在心脏手术、安装心脏起搏器等医疗操作过程中,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该菌可能进入体内导致感染。
3.肠球菌:常存在于肠道和泌尿系统,在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可入血。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感染肠球菌引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风险也有所增加。
二、心脏基础疾病
1.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较为常见。瓣膜受损后,其表面的内皮细胞完整性被破坏,胶原纤维暴露,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容易在受损处沉积,形成无菌性赘生物。当病原菌进入血液循环后,就容易在这些赘生物上黏附、繁殖,从而引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例如,中年女性患有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时,发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可能性会高于正常人群。
2.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内存在异常的血流通道,血流会形成涡流,冲击心内膜,使心内膜受损,为细菌的黏附和生长提供了条件。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年龄增长,发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风险会逐渐增加。
三、医源性因素
1.医疗操作:各种侵入性的医疗操作都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如拔牙、扁桃体摘除术等口腔手术,可使口腔内的细菌进入血液;导尿、膀胱镜检查等泌尿系统操作,可能导致泌尿系统的细菌入血;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等心血管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无菌操作不规范,细菌容易进入体内并在心脏部位定植。对于本身免疫力较低的患者,如患有恶性肿瘤正在接受化疗的患者,在进行这些医疗操作时,发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风险会更高。
2.静脉留置导管:长期留置静脉导管,如中心静脉导管、外周静脉留置针等,导管会成为细菌进入血液的途径。细菌可在导管周围形成生物膜,持续释放细菌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感染。老年人由于血管条件较差,可能需要长期留置静脉导管进行输液治疗,因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四、免疫因素
1.免疫功能低下: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会受到抑制,对病原菌的抵抗力下降。当病原菌进入体内时,免疫系统难以有效清除细菌,使得细菌容易在体内繁殖并引发感染。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发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2.自身免疫反应:在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生过程中,机体可能会产生自身免疫反应。细菌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关节等部位,不仅会加重局部组织的损伤,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进一步促进病情的发展。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儿童尤其是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口腔卫生,避免口腔感染,在进行口腔手术等操作前,应告知医生孩子的心脏情况,必要时采取预防措施。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弱,要注意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在进行医疗操作时,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尽量减少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