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是什么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是连续3个或3个以上房性期前收缩所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突然起止,频率150250次/分钟,电冲动源于心房异位兴奋灶。其病因包括过度劳累等生理性因素及冠心病等病理性因素。症状有突发心悸、胸闷等,严重时可致黑矇、晕厥。诊断依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电生理检查。治疗有刺激迷走神经等一般治疗、普罗帕酮等药物治疗及导管消融等非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和日常管理需调整生活方式、管理情绪、定期体检。
一、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定义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指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房性期前收缩,发作呈突然开始与突然终止的特点,频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其电冲动起源于心房的某一异位兴奋灶,而非正常的窦房结。
二、病因和诱发因素
1.生理性因素:健康人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量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吸烟等情况下可能诱发。比如年轻人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后可能出现。
2.病理性因素: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也可见于其他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升高影响心脏电活动;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会改变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另外,心脏手术、导管消融术后也可能发生。
三、症状表现
1.典型症状:患者常突发心悸,感觉心跳异常快速且强烈,可伴有胸闷、胸痛、头晕、乏力等症状。症状发作持续时间不一,短则数秒、数分钟,长则数小时甚至数天。
2.严重症状:若发作时间较长或心室率过快,可能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引起黑矇、晕厥,甚至诱发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老年人可能对症状耐受性较差,更易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女性在生理期或孕期由于身体生理变化,发作时可能症状更明显。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是诊断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重要方法。发作时心电图可显示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正常或延长,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
2.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可佩戴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动态心电图记录仪,以捕捉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
3.电生理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或需要进一步评估的患者,可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能准确判断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发生机制。
五、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对于症状较轻、发作短暂且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终止发作,如按摩颈动脉窦、做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呼气)等。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诱发因素。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普罗帕酮、维拉帕米、胺碘酮等,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但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如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用药剂量可能需要调整;儿童用药需根据年龄和体重精确计算。
3.非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频繁发作的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引入心脏,破坏异常的异位兴奋灶,达到根治的目的。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时,需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耐受性。同时,应密切监测心功能和生命体征,避免因心动过速诱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2.儿童:儿童的心脏和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对于必须使用药物治疗的患儿,要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和适应证,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的症状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3.孕妇:孕妇在孕期生理状态特殊,治疗时需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一般尽量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如刺激迷走神经等。如需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进展。例如,冠心病患者要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调脂等药物,以改善心肌供血。
七、预防和日常管理
1.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减少浓茶和咖啡的摄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2.情绪管理:学会调整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激动等不良情绪中,可通过听音乐、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心电图、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对于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病史的患者,更要遵医嘱定期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