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是什么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可伴心脑肾等器官损害的常见慢性病,病因包括遗传、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早期可能无症状,典型症状有头痛等,病情进展可出现并发症症状;通过血压测量、实验室检查等诊断;治疗分非药物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是基础;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和青少年、孕妇及合并其他疾病患者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控制体重。
一、定义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
二、病因
1.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均有高血压,子女发病概率高达46%。
2.年龄因素: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增加。
3.生活方式因素: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进而升高血压;过量饮酒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缺乏运动可使身体代谢减缓,脂肪堆积,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
4.其他因素:体重超重或肥胖、口服避孕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综合征等也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有关。
三、症状
1.早期症状:多数患者早期可能无症状,或仅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出现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
2.典型症状: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心悸、耳鸣、失眠等。头痛多为搏动性,以太阳穴和后脑勺部位明显;头晕表现为头部昏沉、眩晕,尤其在突然站立或改变体位时加重。
3.并发症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累及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出现相应并发症症状。如心脏受累可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症状;脑部受累可导致头痛加剧、呕吐、肢体麻木、言语不利,甚至发生脑出血、脑梗死等;肾脏受累可出现夜尿增多、蛋白尿等肾功能损害表现。
四、诊断
1.血压测量:非同日三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即可诊断为高血压。测量时应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取坐位或卧位,测量上臂肱动脉血压。
2.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基本健康状况,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
3.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肌肥厚、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
4.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更准确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左心室肥厚等病变。
五、治疗
1.非药物治疗: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是治疗的基础。包括合理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增加钾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戒烟限酒;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控制体重,使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千克/平方米之间。
2.药物治疗:经生活方式干预后血压仍未达标,或已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患者,需要药物治疗。常用降压药物有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血压水平、有无并发症等,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血压波动较大,且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在治疗过程中,降压速度不宜过快,降压目标可适当放宽,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50毫米汞柱以下即可。同时,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避免因血压过低导致头晕、跌倒等不良事件。
2.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多与肥胖、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治疗上应首先强调生活方式干预,控制体重,增加运动量。如需药物治疗,应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3.孕妇:孕妇高血压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增加早产、胎儿窘迫等风险。治疗时应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和胎儿情况,定期进行产检。
4.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高血压患者,治疗方案应综合考虑,在控制血压的同时,积极治疗合并疾病,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七、预防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预防原发性高血压的关键。
2.定期体检:定期测量血压,尤其是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长期高盐饮食等高危人群,以便早期发现血压异常,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3.控制体重: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可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