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是指在心血管疾病基础上出现多种精神心理异常表现,其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常见类型有抑郁障碍(情绪低落等)、焦虑障碍(紧张担心等)、认知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等),诊断需详细采集病史、进行精神心理评估及躯体等检查,需与原发性精神障碍及其他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鉴别。
一、定义
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是指在心血管疾病基础上出现的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焦虑、认知障碍等多种精神心理方面的异常表现。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在疾病进程中,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进而引发精神心理层面的异常。例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缺氧等病理状态,可能导致神经递质代谢紊乱,从而出现抑郁情绪等精神障碍表现。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系统功能本身也会发生退变,对心血管疾病相关病理变化的代偿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精神障碍。比如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减退引发机体一系列连锁反应,在神经内分泌调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较年轻人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
性别因素:女性在某些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及伴发精神障碍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更年期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且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在心血管疾病基础上更易出现情绪波动相关的精神障碍。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进而与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相关。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也与精神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长期吸烟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引发心血管疾病,而吸烟本身也可能影响大脑神经递质,增加精神障碍发生风险;缺乏运动的人心血管功能相对较弱,且往往心理调节能力较差,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后更易出现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
病史因素:有长期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机体长期处于病理状态,神经内分泌系统长期处于紊乱状态,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长期激活等,这种长期的内环境紊乱更容易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而且,长期患病带来的经济负担、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也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加精神障碍的发生几率。
三、常见精神障碍类型及表现
抑郁障碍: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可能伴有自责自罪、思维迟缓、睡眠障碍(如早醒、入睡困难等)、食欲减退等。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抑郁障碍较为常见,例如冠心病患者中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抑郁障碍后,会进一步影响疾病的预后,如增加心血管事件复发的风险等。
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过度的紧张、担心、恐惧,可伴有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躯体症状。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忧等出现焦虑障碍,如心力衰竭患者担心病情加重,时刻处于紧张焦虑状态,这种焦虑情绪又可能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认知障碍: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执行功能障碍等。例如,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长期不足,会逐渐出现认知功能方面的异常,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四、诊断要点
详细病史采集:要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具体类型、病程、治疗情况等,同时重点询问精神心理方面的症状表现、发生时间、严重程度等。例如,询问冠心病患者是否有长期的情绪低落、焦虑等表现及相关情况。
精神心理评估:通过专业的精神心理量表进行评估,如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还可能需要进行更深入的认知功能评估等,以明确是否存在认知障碍等情况。
躯体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进行全面的躯体检查,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导致的精神障碍。同时结合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生化检查等,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等,以综合判断精神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五、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与原发性精神障碍鉴别:原发性精神障碍患者无明确的心血管疾病病史,而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有明确的心血管疾病基础,且精神症状的出现与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变化往往有一定关联。例如,原发性抑郁症患者没有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病理改变及病史,而心血管疾病伴发的抑郁障碍是在心血管疾病基础上出现的。
与其他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鉴别:其他躯体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等也可能伴发精神障碍,需要通过详细的躯体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进行鉴别。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也可能出现情绪激动、焦虑等精神症状,但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等可与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相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