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是怎么回事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心房异位节律点、发作突然起止、频率150250次/分钟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其病因包括过度劳累等生理性因素、器质性心脏病等病理性因素以及洋地黄类药物等药物因素;症状有心悸、胸闷、头晕等;诊断依靠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心脏电生理检查;治疗有一般治疗去除诱因、药物治疗(如维拉帕米等)和非药物治疗(刺激迷走神经、电复律、导管消融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心脏病史患者在治疗时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并定期体检。
一、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定义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指起源于心房的异位节律点快速发放冲动,引起心房连续而快速地收缩,发作呈突然开始与突然终止的特点,频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
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病因
1.生理性因素: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量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心脏电活动紊乱,引发该病。年轻人如果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更易因这些生理性因素诱发。
2.病理性因素:器质性心脏病是常见病因,如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会使心肌受损、心脏结构改变,影响心脏正常电传导。此外,慢性肺部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发。老年人由于心脏功能和身体机能下降,患器质性心脏病的概率增加,更易因这些疾病导致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影响心脏电生理,如洋地黄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密切关注心脏情况。
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症状
1.心悸:患者会明显感觉到心跳加快、心慌,自觉心脏跳动不规律。
2.胸闷:胸部有憋闷感,呼吸不畅。
3.头晕:由于心跳过快,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严重时可能出现黑矇甚至晕厥。
4.乏力:身体感到疲倦、无力,活动耐力下降。
5.严重者可能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症状,尤其是本身有严重心脏病基础的患者。
四、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方法。发作时心电图可显示P波形态异常,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正常或延长,心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
2.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可佩戴动态心电图记录仪24小时或更长时间,以捕捉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
3.心脏电生理检查:必要时进行,可准确确定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五、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1.一般治疗:对于因生理性因素诱发的患者,应去除诱因,如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激动、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等。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维拉帕米、普罗帕酮、胺碘酮等,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药物。
3.非药物治疗:
刺激迷走神经:适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症状较轻的患者。方法包括按摩颈动脉窦、刺激咽部引发恶心呕吐、屏气等。但需注意,老年人和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避免按摩颈动脉窦,以免引起脑供血不足或血栓脱落。
电复律:对于发作时症状严重、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如血压下降、休克等)的患者,可采用电复律治疗,迅速终止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治疗:对于频繁发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该方法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引入心脏,破坏异常的电传导通路,达到根治目的。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心脏功能较差。在治疗时,应充分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受性,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同时,老年人行动不便,在发作时要注意防止摔倒,平时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2.儿童:儿童患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应特别谨慎。对于低龄儿童,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如出现哭闹不止、面色苍白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3.孕妇:孕妇患该病时,治疗需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刺激迷走神经等。如需使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4.有心脏病史的患者:这类患者发作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时,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平时要严格遵医嘱服药,控制基础疾病,定期复查。发作时应立即休息,并及时就医。
七、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预防
1.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大起大落;戒烟限酒,减少浓茶、咖啡的摄入。
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患有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发展。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及时发现心脏异常情况,以便早期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