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尿路感染
小儿尿路感染指病原体在尿路生长繁殖侵犯泌尿道黏膜或组织引发的炎症,常统称尿路感染。其病原体主要为细菌,大肠埃希菌最常见。易感因素包括生理特点、先天畸形及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等。临床表现因年龄而异,新生儿和婴幼儿多以全身症状为主,儿童期下尿路和上尿路症状有别。诊断依靠尿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感染治疗及矫正尿路畸形。预防需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排尿、增强体质和避免医源性感染。特殊人群如新生儿和婴幼儿、有基础疾病及反复感染的患儿,需家长密切观察、积极治疗并按医嘱护理。
一、小儿尿路感染的定义
小儿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并侵犯泌尿道黏膜或组织而引起的炎症。小儿时期的尿路感染局限在尿路某一部位者较少,且临床上又难以准确定位,故常不加区别统称为尿路感染。
二、小儿尿路感染的病原体
主要为细菌感染,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约占80%90%,其次为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此外,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及病毒等也可引起尿路感染。
三、小儿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
1.生理特点:小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弹力纤维发育不全,易受压及扭曲而导致梗阻,造成尿潴留而诱发感染;女孩尿道短,外口暴露,易受粪便污染;男孩包茎积垢,也易引起上行感染。
2.先天畸形及尿路梗阻: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后尿道瓣膜、多囊肾等,均可使引流不畅而继发感染。
3.膀胱输尿管反流:正常情况下,当膀胱内压升高时,膀胱输尿管瓣膜可阻止尿液反流至输尿管和肾盂。在婴幼儿期,由于膀胱黏膜下输尿管段的长度较短,瓣膜功能不完善,易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导致细菌随反流上行引起感染。
4.其他:小儿机体防御功能差,如IgA产生不足,使黏膜局部抵抗力低下;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慢性疾病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留置导尿管、尿路器械检查等医源性因素也可导致细菌侵入尿路而引发感染。
四、小儿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
1.新生儿期:症状不典型,多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或体温不升、拒奶、呕吐、腹泻、烦躁或嗜睡、体重不增等,局部尿路刺激症状多不明显。
2.婴幼儿期:仍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反复腹泻等,部分患儿可有排尿时哭闹、尿频、尿急等表现,但由于年龄小,往往不能准确表达。
3.儿童期:下尿路感染时多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有时可伴有终末血尿及遗尿;上尿路感染时除尿路刺激症状外,还可有发热、寒战、腰痛、肾区叩击痛等全身症状。
五、小儿尿路感染的诊断
1.尿液检查: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如发现白细胞管型,有助于肾盂肾炎的诊断;尿涂片找细菌及尿细菌培养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重要依据,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ml可确诊,10?10?/ml为可疑,<10?/ml多为污染。
2.影像学检查:对于反复感染或迁延不愈者,可进行B超、静脉肾盂造影、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等检查,以了解有无尿路畸形、梗阻、反流等情况。
六、小儿尿路感染的治疗
1.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勤排尿,以减少细菌在膀胱内的停留时间。注意外阴部清洁,女孩应注意清洗外阴,男孩要注意清除包皮垢。
2.抗感染治疗: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一般上尿路感染多选用血浓度高的药物,下尿路感染则选用尿浓度高的药物。疗程一般为1014天,对于反复感染或有并发症者,疗程可适当延长。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
3.矫正尿路畸形:对于存在尿路畸形、梗阻、反流等情况的患儿,应及时进行手术矫正,以防止尿路感染的反复发作。
七、小儿尿路感染的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尿布,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女孩清洗外阴时应从前向后擦洗,避免粪便污染尿道口;男孩应注意清洗包皮垢。
2.及时排尿:避免憋尿,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
3.增强体质:加强营养,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提高机体抵抗力。
4.避免医源性感染:尽量减少导尿及尿路器械检查的次数,如需留置导尿管,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并定期更换。
八、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对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其症状不典型,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全身情况,如出现发热、拒奶、哭闹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时,要严格遵医嘱,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2.对于存在尿路畸形、梗阻等基础疾病的患儿,除积极治疗尿路感染外,还应定期复查,根据病情及时进行手术矫正。家长要注意孩子的日常护理,避免感染的诱发因素。
3.对于反复发生尿路感染的患儿,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在治疗过程中,要按疗程用药,避免自行停药,防止感染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