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冠心病的溶栓治疗
冠心病溶栓治疗是通过药物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使堵塞血管再通以挽救濒死心肌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发病12小时内(尤其是3小时内)、心电图相邻多导联ST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一般年龄小于75岁的患者;常用药物分三代,治疗前需评估患者情况,按规定给药并密切监测;治疗时要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及患者生活方式、病史等情况,特殊人群需谨慎;可能出现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可通过症状改善、心电图变化、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治疗效果。
一、冠心病溶栓治疗的定义
冠心病溶栓治疗是通过药物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恢复心肌血液灌注,从而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患者预后的一种治疗方法。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溶栓治疗旨在快速、有效地溶解血栓,以减轻心肌缺血损伤。
二、适用情况
1.症状发作时间:通常适用于发病12小时以内,尤其是发病3小时以内的患者,此时溶栓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发病时间在1224小时内,但仍有进行性胸痛、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也可考虑溶栓治疗。
2.心电图表现: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或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
3.年龄因素:一般年龄小于75岁的患者溶栓获益较为明显,但对于年龄大于75岁的患者,需综合评估风险与获益后谨慎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
三、常用药物
1.第一代溶栓药物:如链激酶、尿激酶等,这些药物无纤维蛋白特异性,对全身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作用较强,容易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
2.第二代溶栓药物: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为代表,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能选择性地激活血栓表面的纤溶酶原,对全身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较小,溶栓效果较好,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3.第三代溶栓药物:如瑞替普酶、替奈普酶等,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第二代溶栓药物进行改造而得到的,具有半衰期长、溶栓活性高、给药方便等优点。
四、治疗过程
1.治疗前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发作时间、既往疾病史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溶栓禁忌证。同时,完善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2.药物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并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给药方式进行治疗。一般采用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的方式给药。
3.监测与观察: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变化、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等,观察患者胸痛症状是否缓解,以及是否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五、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老年患者(年龄大于75岁)溶栓治疗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预期寿命,谨慎权衡利弊。对于高龄患者,可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并加强监测。
2.性别因素:女性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体重相对较轻,药物剂量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同时,女性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可能相对较弱,治疗过程中需加强心理支持。
3.生活方式:患者在溶栓治疗后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但应避免过度劳累。
4.病史因素:有出血性疾病、近期手术史、脑血管疾病等病史的患者,溶栓治疗出血风险较高,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治疗前应将血压控制在适当水平,避免血压过高增加出血风险。
5.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溶栓治疗需特别谨慎,因为溶栓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儿童患冠心病极为罕见,目前尚无明确的溶栓治疗标准,如需治疗需在多学科专家指导下进行。
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出血的严重程度与溶栓药物的种类、剂量、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2.再灌注心律失常:溶栓成功后,血管再通可能导致再灌注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需密切监测心电图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3.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在使用链激酶等溶栓药物时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呼吸困难、低血压等,一旦发生需立即停止用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七、治疗效果评估
1.症状改善:观察患者胸痛症状是否缓解,若胸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提示溶栓治疗可能有效。
2.心电图变化:溶栓治疗后,ST段回落大于50%提示血管再通。
3.心肌损伤标志物:监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等,其峰值提前出现提示溶栓治疗有效。
4.冠状动脉造影:是评估溶栓治疗效果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是否再通以及血管的通畅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