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泌尿系统感染是怎么回事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是病原体侵入尿路引发的损伤,分上、下尿路感染。小儿易患原因包括生理特点、先天畸形及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机体防御功能差等。临床表现因年龄而异,新生儿期多血行感染,婴幼儿期全身症状重局部轻,儿童期上、下尿路感染症状有别。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诊断靠尿常规、尿培养、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感染治疗及特殊情况手术处理。特殊人群如新生儿和婴幼儿、女童、有先天畸形或梗阻病史者需特别关注。预防措施有注意个人卫生、多饮水勤排尿、治疗局部感染、避免憋尿、定期体检。
一、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定义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损伤。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主要是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主要是膀胱炎)。
二、小儿易患泌尿系统感染的原因
1.生理特点:小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及弹力纤维发育不全,容易受压及扭曲而导致梗阻,易发生尿潴留而诱发感染。女婴尿道短,外口暴露且接近肛门,易受粪便污染;男婴包茎积垢也可引起上行感染。
2.先天畸形及尿路梗阻: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后尿道瓣膜、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均可使尿液引流不畅而诱发感染。
3.膀胱输尿管反流:婴幼儿期膀胱输尿管反流较为常见,可使细菌随反流上行引起感染。
4.其他:小儿机体防御功能差,如小儿IgA抗体生成不足,使细菌易于侵入。同时,小儿卫生习惯不良、局部损伤等也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三、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
1.新生儿期:多由血行感染引起。症状轻重不一,可为无症状性细菌尿或呈严重的败血症表现,可有发热或体温不升、拒奶、嗜睡、呕吐、腹泻、黄疸等全身症状。
2.婴幼儿期:全身症状重,局部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患儿可有排尿时哭闹、尿布有臭味、尿频等表现。
3.儿童期:上尿路感染时多有发热、寒战、腰痛、肾区叩击痛等;下尿路感染时以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为主。
四、影响因素
1.年龄:不同年龄段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有所不同。新生儿和婴幼儿症状不典型,诊断相对困难,且病情变化快,易引起全身感染。儿童期症状相对典型,但也可能因表述不清而延误诊断。
2.性别:女婴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尿道短且接近肛门,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3.生活方式: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及时更换尿布、不清洗会阴部等,容易导致细菌滋生,增加感染的风险。憋尿等不良习惯也会使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有利于细菌繁殖。
4.病史:有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尿路梗阻等病史的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且感染容易反复发作。
五、诊断方法
1.尿常规检查:清洁中段尿离心沉渣中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即可怀疑为泌尿系统感染。
2.尿培养:是诊断泌尿系统感染的金标准。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10?/ml可确诊,10?10?/ml为可疑,<10?/ml多为污染。
3.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了解泌尿系统有无先天畸形、结石等;静脉肾盂造影、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等可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等情况。
六、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让患儿休息,多饮水,勤排尿,减少细菌在膀胱内停留时间。注意外阴部清洁,女孩要注意清洗外阴,男孩要注意清洗包皮垢。
2.抗感染治疗: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一般上尿路感染疗程为1014天,下尿路感染疗程为37天。
3.特殊情况处理:对于存在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或尿路梗阻的患儿,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其症状不典型,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吃奶情况等。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要加强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尿布疹等并发症的发生。
2.女童:家长要特别注意女童的会阴部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尽量不穿开裆裤,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3.有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或尿路梗阻病史的患儿:除了积极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外,要定期复查,根据病情及时进行手术等进一步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患儿有无排尿异常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八、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教导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内裤。女孩清洗外阴时要从前向后擦洗,避免粪便污染尿道口。
2.多饮水、勤排尿:鼓励小儿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冲洗尿道,减少细菌在尿路停留的时间。
3.及时治疗局部感染:如小儿有外阴炎、龟头炎等局部感染,要及时治疗,防止感染蔓延至泌尿系统。
4.避免憋尿:教导小儿有尿意时及时排尿,避免憋尿。
5.定期体检:对于有泌尿系统感染家族史或有泌尿系统先天畸形高危因素的小儿,要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