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糖尿病足表现多样,包括皮肤改变(颜色变化、温度异常、干燥脱屑、水疱和溃疡)、疼痛(神经病变性疼痛、缺血性疼痛)、感觉异常(减退、异常)、畸形(夏科关节病、肌肉萎缩)和感染(局部、全身);特殊人群需格外注意,老年人要由家属密切关注足部并积极控制指标,女性在特殊时期要密切监测血糖、选舒适鞋,生活方式不健康者要戒烟限酒、适当运动,有其他病史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病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一、皮肤改变
1.颜色变化:糖尿病足患者的足部皮肤颜色可发生改变,早期可能出现皮肤发红,这是由于局部血液循环异常,血管扩张所致。随着病情进展,皮肤可变为紫红色或紫黑色,提示存在严重的缺血缺氧情况。例如,在一些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中,足部皮肤颜色的改变更为明显。
2.温度异常:患足皮肤温度可升高或降低。温度升高常见于合并感染时,炎症反应会使局部血流量增加,导致皮肤温度上升。而温度降低则多与下肢血管病变有关,血管狭窄或堵塞使血液循环不畅,足部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皮肤温度就会下降。如患者感觉足部发凉,尤其是在冬季,即使穿着厚袜子也难以缓解。
3.干燥脱屑: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水平较高,会导致皮肤失水增加,同时神经病变影响皮肤的汗腺分泌功能,使皮肤变得干燥。干燥的皮肤容易出现脱屑现象,严重时可出现皲裂,为细菌入侵提供了途径。
4.水疱和溃疡:由于神经病变导致感觉减退,患者足部在受到摩擦、压力等轻微损伤时往往不易察觉,容易形成水疱。水疱破溃后若不及时处理,就会发展为溃疡。溃疡是糖尿病足较为严重的表现,可深达肌肉、骨骼,难以愈合。
二、疼痛
1.神经病变性疼痛: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可导致足部疼痛,这种疼痛通常表现为刺痛、灼痛、电击样痛或麻木感。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轻微不适,而有的则会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夜间疼痛往往会加重,这可能与患者在夜间注意力相对集中,且身体处于休息状态,对疼痛更为敏感有关。
2.缺血性疼痛:下肢血管病变导致足部缺血时,会引起疼痛。疼痛特点为间歇性跛行,即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由于下肢肌肉供血不足,出现疼痛、无力等症状,被迫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继续行走又会出现。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在休息时也持续存在,称为静息痛,提示缺血情况较为严重。
三、感觉异常
1.感觉减退:神经病变会使患者足部的感觉功能减退,对疼痛、温度、触觉等刺激的敏感度降低。例如,患者可能在足部被烫伤、刺伤时没有明显感觉,不能及时发现足部的损伤,从而延误治疗。
2.感觉异常:除了感觉减退,患者还可能出现感觉异常,如蚁走感、麻木感、刺痛感等。这些异常感觉是由于神经纤维受损,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引起的。
四、畸形
1.夏科关节病:长期的神经病变和力学改变可导致夏科关节病,表现为足部关节的畸形。关节肿胀、疼痛,关节结构被破坏,可出现足弓塌陷、槌状趾等畸形。这种畸形会进一步改变足部的受力分布,增加溃疡发生的风险。
2.肌肉萎缩:神经病变可影响肌肉的营养供应和神经支配,导致足部肌肉萎缩。肌肉萎缩会使足部的稳定性下降,关节活动受限,也容易导致足部畸形和溃疡的发生。
五、感染
1.局部感染:糖尿病足患者的溃疡容易合并感染,常见的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局部感染表现为溃疡周围红肿、疼痛、渗液,严重时可出现脓性分泌物。
2.全身感染:如果局部感染得不到控制,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感染,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全身感染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耐受性和感知能力较差,足部出现问题时可能不易及时察觉。因此,家属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足部情况,定期检查。同时,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和修复能力较弱,一旦发生糖尿病足,治疗难度相对较大,恢复时间也较长,应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避免病情恶化。
2.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生理周期、孕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可能影响血糖的控制。在这些时期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糖,注意足部护理。此外,女性患者可能更注重足部美观,喜欢穿高跟鞋或紧身鞋,这会增加足部的压力和摩擦,容易诱发糖尿病足,应尽量选择宽松、舒适的鞋子。
3.生活方式不健康者: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风险会增加,不利于糖尿病足的恢复。这类患者应戒烟限酒,改善生活方式。同时,缺乏运动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较差,可适当进行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损伤足部。
4.有其他病史者: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更高。这些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血压、血脂在正常范围内。同时,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影响血糖控制或加重糖尿病足的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