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鼻咽炎和鼻咽癌的区别
鼻咽炎分为急性和慢性,发病部位局限鼻咽部,急性多由病毒感染等引起,有相应症状及影像学、病理学表现,治疗以对症等为主;鼻咽癌是鼻咽部恶性肿瘤,与多种因素有关,有特定症状、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治疗以放疗为主,晚期需综合治疗,不同患者治疗及预后等有差异。具体而言,鼻咽炎包括急性和慢性,急性多由病毒等引起,有相应症状,影像学无占位,病理有炎症细胞浸润,治疗对症等;鼻咽癌是恶性肿瘤,有特定症状、影像学占位及病理癌细胞特征,治疗以放疗为主,晚期综合治疗,不同患者有不同情况。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鼻咽炎:是鼻咽部黏膜、黏膜下和淋巴组织的炎症,可分为急性鼻咽炎和慢性鼻咽炎。急性鼻咽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细菌感染可单独发生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慢性鼻咽炎则常因急性鼻咽炎反复发作、鼻腔鼻窦病变长期刺激等原因所致,发病部位主要局限在鼻咽部。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EB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病变部位在鼻咽部,是一种恶性肿瘤性疾病。
二、临床表现差异
鼻咽炎
急性鼻咽炎:初期可出现鼻咽部干燥、灼热感,继而出现鼻塞、流涕,多为清水样涕,随后可变为黏液脓涕,还可伴有咽痛、咳嗽等症状,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如可有低热、头痛、乏力等,儿童患者可能全身症状相对较重,可出现高热、呕吐、腹泻等表现,这与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病原体的反应更强烈有关。
慢性鼻咽炎:主要表现为鼻咽部不适感,如异物感、灼热感、干燥感等,常有黏稠分泌物附着于鼻咽部,可引起刺激性咳嗽,晨起时可出现频繁的刺激性咳嗽,试图清除鼻咽部分泌物,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
鼻咽癌
常见症状:早期可能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鼻塞,多为单侧鼻塞,且进行性加重;鼻出血,多为回吸性血涕,即清晨起床后从口咽部回吸出带血的鼻涕;耳鸣、听力下降,肿瘤堵塞咽鼓管咽口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出现耳鸣、耳闷塞感及听力下降;颈部淋巴结肿大,常为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颈部肿块,以颈深部上群淋巴结多见;头痛,可为单侧持续性头痛,部位多在颞部、顶部或枕部。晚期患者可出现远处转移症状,如转移至骨骼可引起骨痛,转移至肺部可引起咳嗽、咯血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中老年患者相对更易患鼻咽癌,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这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有EB病毒感染史、长期吸烟、接触化学致癌物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需警惕。
三、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鉴别
影像学检查
鼻咽炎:鼻咽部影像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占位性病变,鼻咽部黏膜可能有轻度增厚等表现,如鼻咽部CT或MRI检查,黏膜增厚多为均匀性,无明显异常强化等恶性肿瘤的表现。
鼻咽癌:鼻咽部CT或MRI检查可见鼻咽部有占位性病变,肿瘤组织多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增强扫描时多有明显强化,还可观察到肿瘤向周围组织侵犯的情况,如是否侵犯颅底、鼻窦、咽旁间隙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初步判断病变范围,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病理学检查
鼻咽炎:病理学检查可见鼻咽部黏膜组织有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上皮细胞一般无异型性等恶性肿瘤的病理改变。
鼻咽癌:病理学检查是确诊鼻咽癌的金标准,可在鼻咽镜下取病变组织进行活检,镜下可见癌细胞呈巢状、条索状或散在分布,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如细胞核大、深染,核质比例失调等恶性肿瘤细胞的特征。
四、治疗原则不同
鼻咽炎
急性鼻咽炎: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为主,如患者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可适当使用解热镇痛药物缓解症状;如有病毒感染证据,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病毒药物,但一般不常规使用抗生素,除非合并细菌感染;局部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缓解鼻塞症状,但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避免引起药物性鼻炎,儿童使用鼻用减充血剂需谨慎,遵循低浓度、短疗程原则,防止影响鼻腔正常生理功能及导致全身不良反应。
慢性鼻咽炎:主要是去除病因,如积极治疗鼻腔鼻窦疾病、避免长期接触有害气体及粉尘等,局部可使用复方硼砂溶液等含漱,或使用鼻咽部含片等缓解症状,一般不需要全身使用抗生素等药物。
鼻咽癌
以放射治疗为主,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适用于各期鼻咽癌患者。对于晚期鼻咽癌患者,可采用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早期鼻咽癌通过规范治疗,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鼻咽癌预后则相对较差。治疗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如放疗可能引起放射性皮炎、放射性中耳炎、放射性肺炎等,化疗可能引起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同时要注重患者的营养支持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耐受性。不同年龄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不同,儿童患者在治疗时更要关注其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女性患者可能在治疗过程中面临更多身心方面的挑战,需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