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性晕厥是怎么回事
排尿性晕厥又称小便猝倒,指在排尿开始、过程中或结束时发生短暂意识丧失且可自行恢复。其发生机制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反射性血管扩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等有关,高发于中老年男性,不良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疾病人群更易发生。症状表现为排尿中或结束后突发头晕等并晕倒,数秒至数分钟恢复。诊断依据典型症状、病史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晕厥病因。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发作时让患者平卧,频繁发作可药物及物理治疗。预防上,中老年人夜间用小便器、养成良好生活方式、排尿不过急等,特殊人群如老人防摔倒、儿童及时就医、孕妇动作缓慢等。
一、排尿性晕厥的定义
排尿性晕厥又称小便猝倒,主要是指在排尿开始、排尿过程中或排尿结束时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一般可自行恢复。
二、排尿性晕厥的发生机制
1.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在夜间睡眠时,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当起床排尿时,体位突然改变,由卧位变为立位,下肢血管扩张,血液迅速向下肢流动,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也随之减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同时,排尿时屏气动作可使胸腔内压力增高,进一步影响静脉回流,加重脑部缺血,从而引发晕厥。
2.反射性血管扩张:排尿时,膀胱突然排空,腹腔内压力骤降,可引起腹腔内血管反射性扩张,导致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
3.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排尿过程中,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引起晕厥。
三、排尿性晕厥的高发人群
1.年龄:多见于中老年男性,这可能与中老年人血管调节功能减退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弹性降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弱,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和脑部供血不足。
2.性别:男性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排尿方式为站立位有关。站立位排尿时,更容易受到体位改变和重力的影响,导致血压下降和脑部缺血。
3.生活方式:生活不规律、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排尿性晕厥的发生风险。这些因素可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稳定性,使机体对体位改变和排尿刺激的调节能力下降。
4.病史:有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血管和神经功能受损,更容易发生排尿性晕厥。例如,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糖尿病患者可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影响自主神经功能。
四、排尿性晕厥的症状表现
患者在排尿过程中或排尿结束后突然出现头晕、眼花、心慌、面色苍白、全身无力等症状,随即意识丧失,晕倒在地。晕厥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多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自行恢复,恢复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但可能会有短暂的头晕、乏力等不适。
五、排尿性晕厥的诊断
主要根据患者的典型症状、病史以及相关检查进行诊断。详细询问患者晕厥发作的时间、地点、诱因、症状表现等情况,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晕厥的疾病,如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低血糖晕厥等。同时,可进行心电图、脑电图、头颅CT等检查,以排除心脏和脑部疾病。
六、排尿性晕厥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排尿性晕厥无需特殊治疗,患者晕厥后可自行恢复。但在发作时,应立即让患者平卧,头低脚高,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脑部血液供应。对于频繁发作的患者,可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可使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谷维素等,以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2.物理治疗: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血管调节功能。同时,可进行体位训练,如反复进行卧位和立位的转换练习,以增强机体对体位改变的适应能力。
七、排尿性晕厥的预防措施
1.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夜间排尿时尽量使用床边小便器,避免突然起床站立排尿,减少体位改变对血压的影响。
2.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和酗酒。
3.排尿时不要过急、过猛,避免屏气用力,可采用缓慢分次排尿的方法,减少膀胱内压力骤降对身体的影响。
4.起床排尿前,可先在床上坐片刻,活动一下四肢,待身体适应后再缓慢站立,以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5.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改善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功能。
八、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血管和神经调节功能较差,发生排尿性晕厥后更容易出现骨折等并发症。因此,老年人在排尿时应更加小心,可在卫生间安装扶手等辅助设施,以防止摔倒。如果老年人频繁发生排尿性晕厥,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
2.儿童:儿童发生排尿性晕厥相对较少,但如果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同时,家长应教导儿童排尿时不要过于急促,避免过度用力。
3.孕妇:孕妇由于身体负担加重,心血管系统和自主神经功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也可能发生排尿性晕厥。孕妇在排尿时应注意动作缓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如果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