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怎么办
癌痛治疗需遵循评估、个体化及综合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按WHO癌痛三阶梯止痛原则,从轻度到重度分别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弱阿片类和强阿片类药物,并可使用辅助用药;非药物治疗有物理、心理和介入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时需根据其生理特点和身体状况,注意药物剂量调整、不良反应监测及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
一、癌痛治疗原则
1.评估:准确评估癌痛是有效治疗的基础,评估内容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频率、加重或缓解因素等。疼痛程度可使用数字评分法(NRS,010分,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适用于儿童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患者)等工具进行量化评估。
2.个体化治疗:依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疼痛特点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老年患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药物选择和剂量需谨慎调整;对于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要考虑药物间相互作用。
3.综合治疗:采用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以达到更好的止痛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二、癌痛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痛三阶梯止痛原则进行:
第一阶梯:轻度疼痛患者,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此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疼痛。但长期使用可能有胃肠道溃疡、出血、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使用时需密切监测。
第二阶梯:中度疼痛患者,若使用第一阶梯药物止痛效果不佳,可加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曲马多等。弱阿片类药物主要作用于μ阿片受体,产生镇痛效果。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其可能导致的便秘、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
第三阶梯:重度疼痛患者,应选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等。强阿片类药物是治疗重度癌痛的主要药物,镇痛作用强。使用时需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调整剂量,同时要积极预防和处理便秘、呼吸抑制、尿潴留等不良反应。
辅助用药: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疼痛或为增强止痛效果、减轻不良反应,可使用辅助药物。如抗惊厥药(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度洛西汀)对伴有抑郁情绪的疼痛患者可能有帮助;皮质类固醇(地塞米松)可减轻肿瘤周围组织水肿引起的疼痛等。
2.非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等物理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例如,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性疼痛;冷敷可减轻局部肿胀和炎症,对急性疼痛可能有效。
心理治疗:癌痛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心理治疗如心理咨询、放松训练(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认知行为疗法等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疼痛阈值,增强患者对疼痛的耐受能力。
介入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如神经阻滞,通过阻断疼痛传导通路来减轻疼痛;椎管内给药,将药物直接注入椎管内,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止痛效果;神经毁损术,破坏疼痛传导神经,达到长期止痛目的,但该方法可能有一定并发症,需谨慎选择。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降低。使用止痛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例如,老年人使用阿片类药物更容易出现便秘、认知功能障碍、跌倒等不良反应,需加强预防和处理。同时,要关注老年人合并的其他疾病及正在使用的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2.儿童:儿童对疼痛的表达和感知与成人不同,评估疼痛时应选用适合儿童的评估工具。药物治疗方面,要严格掌握药物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影响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在儿童使用时,需注意其对胃肠道和肾功能的影响;阿片类药物使用时,要警惕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心理支持、游戏疗法等对儿童癌痛缓解可能有积极作用。
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妇使用止痛药物需谨慎,因为许多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或通过乳汁影响婴儿。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阿片类药物等可能致畸或对胎儿、婴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若必须使用,应在医生权衡利弊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并密切监测母婴情况。哺乳期妇女使用药物后,需根据药物半衰期等因素,决定暂停哺乳的时间,以确保婴儿安全。
4.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肝肾功能不全可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使用止痛药物时,需根据肝肾功能损害程度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不经肝肾代谢的药物。例如,对于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经肝脏代谢的药物(如某些非甾体抗炎药)时要谨慎;肾功能不全患者,要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并注意调整经肾脏排泄药物的剂量。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