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该怎么检查
心功能不全的检查方法多样,包括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了解贫血、肝肾功能、电解质及甲状腺功能情况,BNP和NTproBNP检测有助于诊断和监测)、影像学检查(X线可观察心脏大小形态与肺部淤血,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CMR对心肌病等诊断有价值,核素检查可测心室容积与心肌灌注但有辐射风险)、心电图检查(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动态监测助于发现间歇性问题)、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右心漂浮导管测压力和计算心输出量,病情严重时使用);特殊人群检查有不同注意事项,老年人检查应全面细致、评估有创检查风险并综合解读结果,孕妇避免辐射检查多用超声心动图,儿童选适合方法并关注生长发育、严格掌握镇静药使用。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是否存在贫血,因为贫血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功能,尤其是长期慢性疾病或有失血情况的患者更需关注。肝肾功能检查有助于评估心功能不全是否导致了肝脏淤血或肾脏灌注不足,如肝硬化可能引起血浆蛋白合成减少,加重水肿。电解质检查可发现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会影响心肌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甲状腺功能检查能排查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都可能影响心脏功能。
2.脑钠肽(BN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它们是诊断和监测心功能不全的重要指标。BNP和NTproBNP水平与心室壁张力和容量负荷相关,在心力衰竭时会显著升高。其检测有助于鉴别呼吸困难是由心功能不全还是肺部疾病引起,对于急性呼吸困难患者,BNP<100ng/L、NTproBNP<300ng/L时,基本可排除急性心力衰竭。不过,老年人、肾功能不全、肥胖等因素可能会使BNP和NTproBNP水平出现假阳性升高,在解读结果时需综合考虑。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观察心脏的大小和形态,以及肺部的淤血情况。心影增大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功能不全,肺淤血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严重时可出现KerleyB线等。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X线还能帮助判断肺部基础疾病的情况。
2.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心功能的重要手段。可以测量左心室的射血分数(LVEF),正常LVEF应≥50%,LVEF降低提示收缩性心功能不全。还能观察心脏的结构,如心室壁厚度、瓣膜形态和功能等,有助于发现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病因。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的诊断更具优势。对于老年人,由于胸壁较厚,经胸超声心动图图像质量可能不佳时,可考虑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但该检查有一定的侵入性,需评估患者的耐受性。
3.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能提供详细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对于心肌病、心肌炎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它可以准确测量心肌的厚度、质量和容积,还能检测心肌组织的特性,如心肌纤维化等。但检查时间较长,费用较高,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不能进行此项检查。
4.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核素心室造影可准确测定左心室容积、LVEF及室壁运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能显示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诊断冠心病,判断心肌存活情况。不过,这两项检查都需要注射放射性核素,有一定的辐射暴露风险,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
三、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如房颤、室性心律失常等,这些心律失常可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还能检测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情况,对于有胸痛症状的患者,心电图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记录患者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间歇性心律失常。对于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心电图检查应定期进行。
四、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右心漂浮导管检查可测量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的压力以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计算心输出量等参数。PCWP能反映左心房压力,正常为612mmHg,升高提示肺淤血和左心功能不全。心输出量降低也是心功能不全的重要表现。该检查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感染、血管损伤等,一般在病情严重、需要准确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时才考虑使用。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的心功能不全症状可能不典型,检查时应更加全面和细致。在进行有创检查时,要充分评估其耐受性和风险。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检查结果的解读需综合考虑其他疾病的影响。
2.孕妇:孕妇的心功能负担加重,发生心功能不全的风险增加。在检查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有辐射的检查方法,如X线、核素检查等。超声心动图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
3.儿童:儿童心功能不全的病因与成人有所不同,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检查时应选择适合儿童的检查方法,如小儿超声心动图。对于需要镇静的检查,要严格掌握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方法,确保儿童安全。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心功能不全可能影响其正常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