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经外周血管穿刺将特殊器械引入心脏血管内诊断和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方法,常见类型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旋磨术、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术,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可重复性强等优势,适用于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患者,但存在血管、冠状动脉、心律失常、造影剂相关等并发症风险,不同人群(老年人、女性、特殊生活方式人群、有特殊病史人群)在介入治疗时各有注意事项,术后患者需进行康复训练(适当运动、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并定期随访(复查相关项目、依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不适及时就医)。
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定义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技术,将特殊的器械引入心脏血管内,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它无需开胸,而是通过外周血管(如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将导管沿着血管路径送至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以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缓解心肌缺血症状。
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常见类型
1.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这是最早开展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将带球囊的导管送至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然后向球囊内注入造影剂使其扩张,挤压血管壁上的斑块,从而扩大血管内径,增加心肌的血液灌注。
2.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在PTCA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球囊扩张血管后,将金属支架放置在病变部位并使其膨胀贴壁,保持血管的通畅,降低血管弹性回缩和再狭窄的发生率。
3.冠状动脉旋磨术:适用于严重钙化的冠状动脉病变。利用高速旋转的磨头将钙化斑块磨碎,从而改善血管的管腔情况,为后续的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创造条件。
4.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术:当冠状动脉内存在血栓时,使用专门的血栓抽吸导管将血栓吸出,恢复血管的血流,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保护心脏功能。
三、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优势
1.疗效显著:能够迅速改善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2.创伤小:与传统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相比,介入治疗无需开胸,对患者身体的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3.可重复性强:如果病变复发或出现新的病变,可再次进行介入治疗。
四、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用人群
1.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狭窄程度达到70%以上的患者。
2.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病情仍不稳定,应尽早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是否进行介入治疗。
3.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2小时内,尤其是3小时内,可通过急诊介入治疗(直接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挽救濒死心肌,改善预后。
五、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风险和并发症
1.血管并发症:穿刺部位可能出现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
2.冠状动脉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穿孔、夹层、急性血栓形成等,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肌缺血,甚至危及生命。
3.心律失常:介入操作过程中可能诱发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速、房颤等。
4.造影剂相关并发症:少数患者可能对造影剂过敏,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外,造影剂还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尤其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六、不同人群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在介入治疗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充分考虑手术风险。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肾功能等指标,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女性: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病情往往更为复杂。在介入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女性血管细小、病变复杂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器械和操作方法。同时,女性患者在术后可能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应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3.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对于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的患者,在介入治疗后应积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增加体育锻炼,控制饮食,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复发风险。
4.有特殊病史人群: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管病变往往较为弥漫,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术后应严格控制血糖,加强血糖监测。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注意减少造影剂的用量,术后充分水化,保护肾功能。
七、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康复与随访
1.康复:术后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训练,包括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和规律的作息。运动应循序渐进,从低强度的活动开始,如散步、太极拳等,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饮食方面,应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随访: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血糖等检查,了解心脏功能和血管情况。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出现胸痛、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