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路感染怎么办
小儿尿路感染指病原体在尿路生长繁殖侵犯泌尿道黏膜或组织引发的炎症,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别,新生儿多为全身症状,婴幼儿全身及局部表现兼具,年长儿与成人相似;其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诊断方法有尿常规、尿培养、超声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多饮水、注意休息、加强卫生)和药物治疗(选敏感抗生素,足疗程用药);特殊人群如新生儿和婴幼儿用药要谨慎、有基础疾病的需积极治疗基础病、女童要注意卫生习惯;预防措施涵盖注意个人卫生、保证充足饮水、避免憋尿、增强体质及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一、小儿尿路感染的定义和表现
小儿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并侵犯泌尿道黏膜或组织而引起的炎症。不同年龄段的小儿,尿路感染的表现有所不同。新生儿主要表现为发热或体温不升、拒奶、嗜睡、体重不增等全身症状,局部尿路刺激症状多不明显。婴幼儿常见发热、呕吐、腹泻、腹痛、腹胀等全身症状,也可出现排尿时哭闹、尿布有臭味、顽固性尿布疹等,尿路刺激症状随年龄增长逐渐明显。年长儿则与成人相似,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可伴有发热、寒战、腰痛等全身症状。
二、影响因素
1.年龄因素:年龄较小的婴儿由于自身免疫力较弱,尿道相对较短,特别是女婴,尿道短且直,细菌容易逆行感染;同时,婴儿使用尿布,尿道口易受粪便污染。随着年龄增长,小儿活动范围增大,个人卫生习惯若不好,也容易增加感染机会。
2.性别因素:女性尿道短而直,距离肛门较近,细菌容易侵入尿道,因此女婴和女童发生尿路感染的概率相对男童更高。
3.生活方式: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及时更换尿布、不清洗会阴部等,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喝水过少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不能及时冲刷尿道,使细菌在尿路中停留时间延长,增加感染风险。憋尿也是不良习惯,会使膀胱内压力升高,细菌易逆行向上,引起感染。
4.病史因素:存在泌尿系统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基础疾病的小儿,尿液排出不畅,容易导致细菌在尿路中积聚,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几率。此外,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小儿,机体抵抗力下降,也易发生尿路感染。
三、诊断方法
1.尿常规检查:是最常用的筛查方法,若尿中白细胞增多、出现红细胞、尿蛋白等,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感染。
2.尿培养: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金标准,通过培养尿液中的细菌,明确病原体的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一般留取清洁中段尿进行培养。
3.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有无泌尿系统畸形、结石等病变。对于首次发生尿路感染的小儿,尤其是伴有发热的患儿,建议进行超声检查。
4.其他检查:必要时还可进行静脉肾盂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等,以进一步评估泌尿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四、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鼓励小儿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自然冲洗尿道的作用,减少细菌在尿路中的停留时间。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身体恢复。同时,要加强个人卫生,勤换尿布,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2.药物治疗: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治疗疗程一般为714天,具体疗程需根据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感染部位等因素确定。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服药,确保足量足疗程用药,避免自行停药或减药,以防感染复发。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其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选择药物时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在护理方面,要注意及时更换尿布,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清洗会阴部。
2.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对于存在泌尿系统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基础疾病的小儿,尿路感染容易反复发作。在治疗尿路感染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小儿,要严格控制血糖,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3.女童:女童由于生理结构的特殊性,更要注意个人卫生。家长要教导女童正确的擦拭方法,即从前往后擦拭,避免粪便污染尿道口。同时,要鼓励女童养成多喝水、不憋尿的好习惯。
六、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教导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婴儿要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保持会阴部清洁。女童要注意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公共浴盆和毛巾。
2.保证充足饮水:鼓励小儿多喝水,增加尿量,以冲洗尿道,减少细菌在尿路中停留的时间。不要等到小儿口渴了才喝水,要定时让小儿喝水。
3.避免憋尿:教导小儿有尿意时及时排尿,不要憋尿。家长要注意观察小儿的排尿情况,及时提醒小儿排尿。
4.增强体质:保证小儿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5.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存在泌尿系统畸形、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小儿,要及时治疗,以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