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潴留该怎么治疗
产后尿潴留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一般治疗,如通过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部诱导排尿,进行腹部按摩,改变排尿姿势;药物治疗,如新斯的明兴奋膀胱逼尿肌、α受体阻滞剂松弛膀胱颈及尿道平滑肌,但要注意其禁忌及不良反应;针灸推拿治疗,针刺关元等穴位及推拿小腹部调节膀胱功能,操作有相应注意事项;导尿术,经其他方法无效时考虑留置导尿并做好护理,有自主排尿功能但有残余尿可采用间歇性导尿。同时针对高龄、剖宫产及合并其他疾病产妇治疗各有注意要点。
一、一般治疗
1.诱导排尿:通过听流水声、用温水冲洗会阴部等方式,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听流水声可刺激听觉神经,反射性引起排尿中枢兴奋;温水冲洗会阴部能使尿道外括约肌松弛,同时温热刺激也可诱发排尿反射。这些方法无创且简单易行,对各年龄段产后女性均适用,尤其适用于因精神紧张等因素导致尿潴留的产妇。
2.腹部按摩:产妇取平卧位,双腿屈膝,放松腹部。护理人员或家属将双手搓热后,以耻骨联合上缘为起点,沿膀胱底部向左右两侧轻轻按摩,再由两侧向膀胱顶部按摩,手法要轻柔,力度适中。按摩可促进膀胱平滑肌收缩,帮助尿液排出。按摩过程中需注意观察产妇反应,避免因用力不当引起不适。该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产后尿潴留产妇,但对于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未愈合者,操作时要避开伤口部位。
3.改变排尿姿势:部分产妇习惯蹲位或坐位排尿,若产后因身体状况限制只能卧位排尿,可能会出现排尿困难。可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产妇坐起或床边站立排尿,利用重力作用及习惯姿势促进排尿。对于剖宫产术后产妇,坐起或站立时动作要缓慢,避免因突然改变体位引起头晕等不适,同时要注意保护伤口。
二、药物治疗
1.新斯的明:可兴奋膀胱逼尿肌,促进排尿。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水解减少,从而增强乙酰胆碱对膀胱逼尿肌的兴奋作用。但新斯的明禁用于机械性肠梗阻、尿路梗阻等患者。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
2.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等,能松弛膀胱颈及尿道平滑肌,降低尿道阻力,利于尿液排出。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使用后产妇起身时要缓慢,防止摔倒。尤其对于高龄产妇或本身血压不稳定者,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压。
三、针灸推拿治疗
1.针灸:选取关元、气海、三阴交、中极等穴位。针刺关元、气海可培补元气,调理下焦;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健脾益肾,调补肝肾;中极是膀胱募穴,可通利膀胱气机。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调节膀胱功能,促进排尿。针刺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由专业针灸医生进行操作,根据产妇体质和病情调整针刺手法和深度。对于极度疲劳、过饥、过饱或精神高度紧张的产妇,不宜立即针刺。
2.推拿:主要推拿小腹部,沿任脉从神阙至曲骨穴,用揉法、摩法,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膀胱功能。手法要轻柔缓和,频率适中。推拿过程中注意观察产妇的感受,避免因手法过重引起疼痛或不适。对于产后腹部皮肤有破损或感染的产妇,不宜进行推拿。
四、导尿术
1.留置导尿:经上述方法处理无效时,需考虑留置导尿。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将导尿管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留置导尿可迅速解除膀胱内压力,缓解尿潴留症状。但留置导尿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因此要做好导尿管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尿袋。一般导尿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根据产妇情况尽早拔除。
2.间歇性导尿:对于部分有自主排尿功能但仍存在残余尿的产妇,可采用间歇性导尿。即定时通过导尿管将膀胱内尿液排出,有助于维持膀胱正常容量和功能,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间歇性导尿需由专业人员指导产妇或家属掌握正确操作方法,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操作前要洗净双手,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
温馨提示:
1.高龄产妇: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有所下降,产后恢复相对较慢。在治疗产后尿潴留时,药物治疗要更加谨慎,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使用α受体阻滞剂时,因高龄产妇血管弹性降低,更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需加强血压监测。在进行针灸推拿等治疗时,由于高龄产妇骨质相对疏松,腹部皮肤也较为松弛,操作时要注意手法力度,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剖宫产产妇:剖宫产术后腹部有伤口,进行腹部按摩、推拿等操作时要避开伤口,防止影响伤口愈合或引起疼痛、感染等。留置导尿时,要注意导尿管固定,避免因活动牵拉导尿管导致伤口疼痛或影响伤口愈合。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尽早尝试改变排尿姿势,促进自主排尿,但起身动作要缓慢,防止因腹压变化引起伤口疼痛。
3.合并其他疾病产妇:若产妇合并糖尿病,由于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无论是留置导尿还是间歇性导尿,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更高,要更加严格做好会阴部护理和导尿管护理,密切观察尿液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对于合并心脏病等疾病的产妇,在使用新斯的明等药物时,要警惕药物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由医生全面评估后谨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