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的区别
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在多方面存在区别:定义上,前者是因心肌负荷增加致心肌暂时缺血缺氧,发作特征相对稳定,后者是介于稳定心绞痛与急性心梗间的综合征,由斑块破裂等致冠脉血流减少,发作不稳定;症状上,二者疼痛部位类似,但不稳定性心绞痛程度更重、持续久、发作频繁且休息时也可发作;心电图方面,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时有缺血表现且缓解后可正常,不稳定性心绞痛表现多样复杂,缓解期也可能异常;治疗上,稳定性心绞痛主要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严重者考虑介入或搭桥,不稳定性心绞痛需住院,强化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高危者紧急造影和介入;预后上,稳定性心绞痛积极治疗预后较好,不稳定性心绞痛易发展为心梗或猝死,预后差;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症状不典型、肝肾功能差,女性绝经后风险增加且症状不典型,合并其他疾病人群需兼顾其他病治疗,儿童罕见但诊断治疗需谨慎。
一、定义区别
1.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持续时间等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
2.不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它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其疼痛发作较不稳定,程度、频率、持续时间等较之前可发生变化。
二、症状区别
1.稳定性心绞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发作频率相对固定,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发作,如相同的运动量、情绪状态等。
2.不稳定性心绞痛:疼痛部位与稳定性心绞痛相似,但疼痛程度更重,常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十分钟,且发作频繁,可在休息时发作,没有明显的诱因,或者在轻微活动后即可发作。部分患者疼痛缓解不明显,使用硝酸甘油后效果可能不佳。
三、心电图表现区别
1.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的表现,发作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在不发作时,心电图可能正常。
2.不稳定性心绞痛:心电图表现更为多样和复杂。发作时ST段可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加深,部分患者可出现动态的STT改变,即随着病情的发展,心电图表现会发生变化。即使在缓解期,心电图也可能有异常表现,提示心肌持续存在缺血。
四、治疗区别
1.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主要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低盐低脂饮食等。药物治疗方面,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以改善心肌供血、降低心肌耗氧量。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2.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治疗上除了使用上述药物外,还需要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如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及抗凝治疗,如使用肝素、低分子肝素等,以防止血栓形成和扩大。对于高危患者,可能需要紧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
五、预后区别
1.稳定性心绞痛:如果患者能积极改善生活方式,规律服用药物,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情可相对稳定,一般预后较好,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相对较低。
2.不稳定性心绞痛:由于其病情不稳定,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预后相对较差。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高,需要长期密切随访,严格控制病情。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患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时,症状可能不典型,疼痛表现可能较轻或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在治疗过程中,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较差,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用药时需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活动能力相对较弱,在制定运动计划时要根据其身体状况适度安排。
2.女性: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患心绞痛的风险相对较低,但绝经后风险逐渐增加。女性心绞痛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等。在治疗时,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某些药物可能会对女性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
3.合并其他疾病的人群: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心绞痛症状可能不明显,血糖控制不佳会加重心血管病变。在治疗心绞痛的同时,要积极控制血糖。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要谨慎,以免加重呼吸困难。
4.儿童:儿童患心绞痛极为罕见,但如果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对于儿童患者,诊断和治疗需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在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