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怎么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糖等指标,建立两条静脉通道,给予吸氧)、补液治疗(根据患者脱水程度、体重等确定补液量和速度,血糖降至13.9mmol/L左右时调整补液种类)、胰岛素治疗(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病情好转后改为皮下注射)、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有尿后补钾,根据血pH和HCO??情况决定是否补碱)、去除诱因和治疗并发症(寻找并去除诱因,及时治疗休克等并发症),同时针对老年患者、儿童患者、孕妇、有心血管或肾脏病史患者等特殊人群,治疗时需分别考虑其特点,采取更谨慎的治疗和监护措施。
一、一般治疗
1.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等,还要监测血糖、血酮体、尿酮体、电解质及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对于老年患者、有心血管病史者,更要加强对心脏功能和血压的监测;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其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因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
2.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用于快速补液,另一条用于输注胰岛素等药物。对于血管条件较差的老年患者或儿童患者,穿刺时要更加小心谨慎,尽量选择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
3.吸氧:给予患者吸氧,改善组织缺氧状况。尤其是伴有肺部疾病或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吸氧尤为重要。
二、补液治疗
1.补液量:补液是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关键措施之一。一般先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体重等因素确定补液量。成年患者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通常在40006000ml,严重脱水者可达到60008000ml;儿童患者根据体重计算补液量,一般每千克体重100150ml。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心脏疾病的患者,补液速度要适当减慢,避免因补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儿童患者补液速度也要根据年龄和病情进行调整。
2.补液速度:开始时补液速度较快,前12小时可输入10002000ml生理盐水,之后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情况调整补液速度。当血糖降至13.9mmol/L左右时,可将生理盐水改为5%葡萄糖溶液或葡萄糖盐水,并加入胰岛素。
三、胰岛素治疗
1.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的方法,既能有效降低血糖,又能避免低血糖和低血钾等并发症的发生。一般以每小时0.1U/kg的速度静脉滴注胰岛素。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血糖下降情况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儿童患者使用胰岛素时剂量要严格计算,避免剂量过大导致低血糖;老年患者可能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较高,也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
2.皮下注射胰岛素:当患者血糖稳定、酮体消失、病情好转后,可改为皮下注射胰岛素进行常规治疗。
四、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补钾: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常伴有低钾血症,在补液和胰岛素治疗过程中,钾离子会向细胞内转移,导致血钾进一步降低。因此,在开始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后,只要患者有尿(尿量>40ml/h),就应开始补钾。补钾的剂量和速度要根据患者的血钾水平和尿量等情况进行调整。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补钾时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血钾水平。
2.纠正酸中毒:一般情况下,经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后,轻、中度酸中毒可自行纠正,无需补碱。当血pH<7.1、HCO??<5mmol/L时,可适当补充碳酸氢钠。但补碱不宜过快过多,以免导致脑脊液pH值下降、加重组织缺氧、诱发脑水肿等并发症。
五、去除诱因和治疗并发症
1.去除诱因:积极寻找并去除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如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应激状态等。对于感染患者,应根据感染的部位和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治疗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休克、心力衰竭、脑水肿、肾衰竭等,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更要密切关注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出现并发症,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六、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密切监测血糖、电解质和肾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2.儿童患者:儿童患者的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补液量和速度、胰岛素剂量的调整。同时,要加强心理护理,减轻患儿的恐惧和焦虑情绪;鼓励患儿进食,保证营养摄入;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3.孕妇:孕妇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会对胎儿产生严重影响,治疗时要兼顾母体和胎儿的安全。在补液、胰岛素治疗和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加强胎儿监护,及时发现胎儿窘迫等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4.有心血管病史患者:此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避免补液过多过快导致心力衰竭。同时,要注意维持血压稳定,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脏造成不良影响。
5.有肾脏病史患者:肾脏病史患者可能存在肾功能不全,在补液和使用药物时要谨慎,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密切监测肾功能和电解质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