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疗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治疗目标是恢复心肌血液灌注、挽救濒死心肌、保护心脏功能、处理并发症和防止猝死。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绝对卧床、监测、吸氧等)、药物治疗(解除疼痛、抗血小板、抗凝等多类药物)、再灌注治疗(溶栓、PCI、CABG)和并发症治疗(针对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和合并其他疾病者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生活方式需调整,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心理调节和定期复查。
一、治疗目标
治疗心肌梗死的主要目标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扩大,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使患者不但能度过急性期,且康复后还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
二、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解除焦虑。同时需进行持续的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异常和低氧血症。建立静脉通道,保持给药途径畅通。有呼吸困难和发绀者应给予吸氧,可改善心肌氧供,减轻缺血和疼痛。
2.药物治疗
解除疼痛:常用药物有吗啡、哌替啶等,可有效缓解疼痛和焦虑。
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抗凝治疗: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可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减少血栓形成。
再灌注心肌治疗相关药物: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可溶解血栓,使堵塞的血管再通。
调脂药物: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有助于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β受体阻滞剂: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弱心肌收缩力,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缺血区的氧供需失衡,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急性期病死率。
3.再灌注治疗
溶栓治疗:适用于发病12小时以内、不能及时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但有出血性疾病、近期有大手术或创伤史、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等情况的患者不宜使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包括直接PCI、补救性PCI和择期PCI。直接PCI是在发病12小时内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是目前治疗STEMI的首选方法;补救性PCI是指溶栓治疗后仍有明显胸痛,ST段抬高无显著回落,临床提示未再通者,应尽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若显示TIMI血流0-Ⅱ级,应立即行补救性PCI;择期PCI是指在急性期过后,对梗死相关动脉或其他血管存在的严重狭窄病变进行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于病情严重、复杂,不适合PCI的患者,可考虑进行CABG。
4.并发症治疗
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可使用利多卡因、胺碘酮等药物治疗;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可使用临时起搏器治疗。
心力衰竭:可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等治疗。
心源性休克: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脏移植。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与年轻人不同,在药物治疗时应密切观察不良反应,适当调整药物剂量。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治疗时需综合考虑,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应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关怀。
2.儿童:儿童心肌梗死极为罕见,但如果发生,治疗方法与成人基本相同。由于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在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法时需更加谨慎,充分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减少治疗过程中的恐惧和焦虑。
3.孕妇:孕妇发生心肌梗死时,治疗既要考虑挽救孕妇的生命,又要尽量减少对胎儿的影响。药物治疗需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在孕期使用相对安全,但某些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需谨慎使用。必要时可在多学科团队(包括心内科医生、妇产科医生、麻醉科医生等)的协作下进行手术治疗。
4.合并其他疾病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心肌梗死的预后,应积极控制血糖,避免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发生。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物代谢和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需根据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
四、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合理饮食对于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摄入。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
2.运动:在病情稳定后,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3.心理调节: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病情的恢复。患者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可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心理辅导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
4.定期复查: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血糖等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