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症状
心肌梗死症状分为典型、不典型,不同特殊人群症状还有各自特点。典型症状有胸痛(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压榨性等,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全身症状(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发热等)、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伴恶心等)、心律失常(起病12天多见,室性心律失常最多)、低血压和休克(疼痛缓解后收缩压仍低等表现)、心力衰竭(多为急性左心衰竭);不典型症状有无痛性心肌梗死、以其他部位疼痛为首发症状、精神神经症状;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无痛性发生率高,基础病可能掩盖症状;糖尿病患者无痛性发生率高,预后差;女性绝经期后风险增加,症状不典型,心理压力大;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病情可能更重、预后更差;有心血管疾病病史人群再发风险高,更易出现并发症,各类人群都应重视症状并及时检查或改善生活方式、遵医嘱治疗。
一、典型症状
1.胸痛:是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症状,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疼痛性质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数天,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2.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约一周。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肠胀气亦不少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4.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患者,多发生在起病12天,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可伴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各种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如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每分钟5次以上),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时(R在T波上),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严重者可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前壁心肌梗死如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表明梗死范围广泛,情况严重。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中血压下降常见,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每小时少于20ml),神志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表现。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见于约20%的患者,主要是心源性休克,为心肌广泛(40%以上)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
6.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梗死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发生率约为32%48%。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随后可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表现。
二、不典型症状
1.无痛性心肌梗死:约占20%,尤其是糖尿病、老年人或服β受体阻滞剂者,容易漏诊。患者仅表现为轻微的胸闷、气促、乏力、心悸等症状,或仅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或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
2.以其他部位疼痛为首发症状:部分患者疼痛部位不典型,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易被误诊为急腹症;也可表现为颈部、下颌、牙齿、肩部等部位的疼痛,容易漏诊。
3.精神神经症状:少数患者以精神神经症状为首发表现,如突然出现意识障碍、晕厥、抽搐等,多见于老年人。
三、特殊人群症状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发生心肌梗死时症状往往不典型,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或仅表现为轻微的胸闷、气促、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此外,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掩盖心肌梗死的症状,增加诊断的难度。因此,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乏力、头晕、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应高度警惕心肌梗死的可能,及时进行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查。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对疼痛的感觉减退,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高。而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预后往往较差,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心血管疾病的筛查,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一旦出现疑似心肌梗死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3.女性:女性在绝经期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相对较低,但绝经期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逐渐增加。女性发生心肌梗死时症状可能不如男性典型,除了胸痛外,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背痛、颈部疼痛等症状。此外,女性在心肌梗死后的心理压力可能较大,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影响康复。因此,对于女性,尤其是绝经期后的女性,出现不典型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同时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4.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长期吸烟、大量饮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这类人群发生心肌梗死时症状与一般人群相似,但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可能病情更为严重,预后更差。因此,应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5.有心血管疾病病史人群:有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较高。这类人群再次发生心肌梗死时,症状可能与以往相似,但也可能有所不同。由于已经存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心肌梗死后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应严格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一旦出现胸痛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