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长期高血压致左心室肥厚扩张的心脏病,发病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神经体液因素有关,早期可无症状或有非特异性表现,进展期有心力衰竭等表现,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需控血压、改善心脏重构、治心衰,特殊人群治疗各有注意事项。具体而言:定义为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肥厚扩张形成;发病机制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神经体液因素参与;临床表现早期非特异,进展期有心衰等;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X线等辅助检查;治疗原则为控血压、改善心脏重构、治心衰;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儿童青少年及有肾脏疾病等患者治疗各有注意要点。
一、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定义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由于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负荷逐渐加重,左心室因代偿而逐渐肥厚和扩张所形成的心脏病。高血压持续时间较长且控制不佳时,会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引发高血压性心脏病。
二、发病机制
1.血流动力学改变:长期高血压状态下,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左心室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来射血,导致左心室压力负荷增加。为了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左心室心肌逐渐发生代偿性肥厚,以增强收缩力来应对增加的负荷。随着病情进展,左心室舒张功能可能首先出现异常,随后收缩功能也会逐渐受损,最终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
2.神经体液因素参与:高血压时,体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被激活,血管紧张素Ⅱ等物质增多,除了引起血管收缩进一步升高血压外,还会对心肌细胞产生直接的作用,促进心肌细胞的肥大和纤维化,参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交感神经系统也会被激活,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长期的交感神经兴奋会加重心肌的损害。
三、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或者仅有一些非特异性的表现,如轻度的心悸、气短等,这些症状往往在劳累、运动后较为明显,休息后可缓解。此时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可能发现左心室肥厚等结构改变,但心功能尚处于代偿阶段。
2.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左心室进一步扩大,心功能逐渐减退,患者会出现典型的心力衰竭症状,如活动后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还可能伴有乏力、水肿等表现,水肿可先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另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等表现,如早搏、心房颤动等,可引起心悸、头晕等不适。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高血压病史,包括高血压的发病时间、血压控制情况等。了解患者是否有与心脏相关的症状,如心悸、气短、水肿等,这些信息对于判断是否存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体格检查:可以发现血压升高,心脏听诊时可能听到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等。另外,还可能发现水肿等体征,提示可能存在心功能不全。
3.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出现左心室肥厚的心电图表现,如电压增高、STT改变等,但心电图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特异性不是很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心脏超声:是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明确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如左心室壁厚度增加、左心室腔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的变化。通过心脏超声还可以评估左心室的舒张功能,早期发现舒张功能异常。
胸部X线:可见心影向左下扩大,主动脉弓突出等表现,有助于判断心脏的大小和形态改变。
五、治疗原则
1.控制血压: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是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关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等。将血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对于合并有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可能需要将血压控制得更低,但要注意避免血压过低引起重要脏器灌注不足。
2.改善心脏重构:一些药物可以改善高血压导致的心脏重构,如ACEI和ARB类药物,它们不仅可以降压,还可以通过抑制RAAS系统,延缓心肌肥厚的进展,改善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
3.治疗心力衰竭:如果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需要按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包括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改善心肌重构和预后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往往同时合并有其他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降压药物。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心功能储备较差,在使用利尿剂等药物时要注意防止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因为电解质紊乱可能会加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女性患者: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如更年期等,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血压和心脏功能。在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时,要考虑到激素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同时,女性患者在用药选择上可能需要更多地关注药物对生殖系统等方面的潜在影响,但这也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权衡治疗收益和潜在风险来进行。
3.儿童及青少年患者:虽然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其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有其特殊性。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如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加强等,如合理控制体重、增加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时要密切监测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有肾脏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对于合并有肾脏疾病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更加谨慎。例如,ACEI和ARB类药物在肾功能不全时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慎用,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肾功能进一步恶化。需要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来精准调整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确保在控制血压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肾脏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