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壁性心肌梗死并发症有哪些
透壁性心肌梗死可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心源性休克、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心室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穿孔)、室壁瘤、血栓形成与栓塞(附壁血栓形成、动脉栓塞),不同并发症有其特定的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及高危因素;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透壁性心肌梗死时,需采取相应的特殊应对措施,如老年人要避免肝肾毒性大的药物,儿童需送有专科的医院,孕妇需多学科联合诊治并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并告知医生病史。
一、心律失常
1.室性心律失常:透壁性心肌梗死患者易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这是因为心肌梗死区域的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导致心肌的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异常。室性心律失常是透壁性心肌梗死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有冠心病家族史、既往有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更高。高龄患者由于心脏功能储备较差,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耐受性更低,更易出现严重后果。
2.房室传导阻滞:梗死累及传导系统时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下壁心肌梗死。根据阻滞程度不同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症状较轻,但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引起严重的心动过缓,导致心输出量下降,患者可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对于存在传导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性增加。
3.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疼痛、焦虑、心力衰竭等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而窦房结缺血或梗死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肌缺血;窦性心动过缓则可能导致心输出量不足。老年人本身窦房结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发生窦性心律失常后更需要密切关注。
二、心力衰竭
1.急性左心衰竭:透壁性心肌梗死使大量心肌坏死,心肌收缩力显著减弱,导致左心室射血功能下降,引起肺循环淤血。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心脏长期承受较高负荷,心肌功能已有一定程度受损,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风险更高。女性患者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保护作用减弱,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下降,也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
2.右心衰竭:较少见,主要见于右心室心肌梗死。右心衰竭可导致体循环淤血,出现下肢水肿、肝大、颈静脉怒张等症状。右心衰竭患者往往病情较为复杂,治疗也相对困难。对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心脏负担较重的患者,一旦发生右心室梗死,右心功能更容易失代偿。
三、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透壁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死亡率较高。由于大面积心肌坏死,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导致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患者可出现皮肤苍白、尿量减少、意识障碍等症状。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的可能性增加。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储备较差,发生心源性休克后预后更差。
四、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乳头肌因缺血、坏死而功能失调或断裂,可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轻者可出现收缩期杂音,重者可迅速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甚至肺水肿。下壁心肌梗死更容易累及后内侧乳头肌,前壁心肌梗死则易累及前外侧乳头肌。有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的患者,发生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的风险相对较高。
五、心脏破裂
1.心室游离壁破裂:较为常见且后果严重,多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周内,尤其是13天。破裂后大量血液进入心包腔,导致急性心脏压塞,患者可迅速死亡。高龄患者由于心肌修复能力较差,心脏破裂的风险相对较高。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心肌愈合的药物的患者,也增加了心脏破裂的可能性。
2.室间隔穿孔:较少见,表现为胸骨左缘突然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并伴有震颤。室间隔穿孔可导致严重的左向右分流,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心肌梗死时出现室间隔穿孔的风险增加。
六、室壁瘤
主要见于左心室,是梗死心肌愈合过程中,坏死心肌被纤维瘢痕组织取代,局部心肌变薄、向外膨出形成。室壁瘤可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室壁瘤内还容易形成血栓,脱落后可引起体循环栓塞。有大面积透壁性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发生室壁瘤的可能性较大。
七、血栓形成与栓塞
1.附壁血栓形成:透壁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内膜受损,局部血流缓慢、涡流形成,容易导致附壁血栓形成。血栓多发生在左心室梗死区表面。有高凝状态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形成附壁血栓。
2.动脉栓塞:附壁血栓脱落后可引起动脉栓塞,常见于脑、肾、四肢等部位。脑栓塞可导致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肾栓塞可引起腰痛、血尿等;四肢动脉栓塞可导致肢体缺血、疼痛、坏死。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下肢血流缓慢,下肢深静脉也容易形成血栓,脱落后可引起肺栓塞。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发生透壁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且耐受性差。家属应密切观察老年人的症状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头晕、乏力等不适,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避免使用对肝肾毒性较大的药物。
2.儿童:儿童发生透壁性心肌梗死极为罕见,但如果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也有一定风险。对于此类患儿,一旦怀疑心肌梗死,应立即送往有儿童心脏专科的医院进行诊治。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过度刺激患儿。
3.孕妇:孕妇发生透壁性心肌梗死时,治疗较为复杂,需要心内科、妇产科等多学科联合诊治。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必要时可能需要提前终止妊娠。
4.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患者,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在发生透壁性心肌梗死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基础疾病史,以便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