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尿道感染是什么原因
尿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解剖结构与生理因素、病原体感染、机体免疫功能、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等方面。女性尿道短直且外口毗邻阴道肛门易感染,男性尿道长但前列腺等问题可致感染;常见病原体有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等;儿童和老年人因免疫特点易感染,自身免疫病及精神压力等也影响免疫致感染;饮水少、个人卫生差、着装不当等生活方式可增加风险;糖尿病使血糖高易感染,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结石、反流及神经系统疾病致排尿障碍等基础疾病也易引发尿道感染。
一、解剖结构与生理因素
(一)女性尿道解剖特点
女性尿道较短且直,长度约35厘米,外口毗邻阴道和肛门,细菌容易沿尿道上行侵入膀胱等泌尿系统,这是女性经常尿道感染相对男性更常见的重要解剖因素。女性在儿童期、育龄期、更年期等不同阶段,尿道的生理状态会有变化,儿童期尿道黏膜娇嫩,免疫功能相对较弱,育龄期由于性生活、妊娠等因素可能影响尿道环境,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黏膜萎缩,局部抵抗力降低,都可能增加尿道感染风险。
(二)男性尿道相关情况
男性尿道较长,有尿道球腺、前列腺等结构,正常情况下前列腺液等对尿道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如果存在前列腺增生等问题,可能导致尿液引流不畅,残余尿液滋生细菌,引发尿道感染,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发病率高,相对更易出现尿道感染情况。
二、病原体感染相关
(一)常见病原体种类
1.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尿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约占尿路感染的80%左右。它通常通过粪口途径污染尿道,特别是女性会阴部卫生不佳时,容易由肛门周围的大肠埃希菌迁移至尿道引发感染。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大肠埃希菌感染都较为常见,儿童期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也可能因接触污染物品等感染大肠埃希菌导致尿道感染。
2.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血行感染等途径引发尿道感染,比如身体其他部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灶,细菌随血液循环到达泌尿系统引起尿道感染。对于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更容易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尿道感染。
3.真菌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情况时,可能会引起真菌性尿道感染,常见的真菌有白色念珠菌等。老年患者如果长期住院使用多种抗生素,发生真菌性尿道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机体免疫功能因素
(一)儿童免疫特点与尿道感染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期,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免疫球蛋白水平较低,黏膜免疫功能不完善,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较弱,容易发生尿道感染。比如新生儿出生后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逐渐消退,自身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建立,若护理不当,就容易遭受病原体侵袭引发尿道感染。
(二)老年人免疫功能与尿道感染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衰退,T细胞、B细胞功能下降,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等功能减弱,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降低。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进一步削弱机体免疫功能,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尿道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控制,容易反复发作。
(三)其他免疫相关因素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尿道感染的发生几率。此外,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过大状态下,会影响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也可能增加尿道感染的易感性。
四、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一)饮水过少
日常生活中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尿液对尿道的冲刷作用减弱,使得细菌容易在尿道停留、繁殖,从而增加尿道感染的风险。儿童如果玩耍时忘记及时饮水,老年人由于口渴感减退等原因饮水不足,都容易因饮水过少引发尿道感染。比如每天饮水量少于1000毫升,就可能增加尿道感染的发生概率。
(二)个人卫生习惯不佳
1.会阴部清洁不当
女性会阴部如果清洁不彻底,尤其是大便后擦拭方向不正确,从肛门向尿道方向擦拭,会将肛门周围的细菌带到尿道外口,增加尿道感染风险。儿童由于自理能力较差,如果家长没有帮助其做好会阴部清洁,也容易引发尿道感染。老年人行动不便,可能会存在会阴部清洁不及时、不彻底的情况,同样容易导致尿道感染。
2.性生活卫生问题
性生活时不注意卫生,如事前双方会阴部清洁不充分,可能将细菌带入尿道引发感染。育龄期女性性生活频繁时,尿道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另外,使用不洁的性生活用品等也可能导致病原体侵入尿道引起感染。
(三)着装因素
穿着紧身、不透气的内裤,会使会阴部局部温度升高、湿度增加,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增加尿道感染的可能性。儿童如果穿着过紧的化纤内裤,老年人由于皮肤松弛等原因穿着不合适的内裤,都可能因着装因素增加尿道感染风险。
五、基础疾病相关因素
(一)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升高,尿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加,为细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同时高血糖状态会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尿道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控制,容易反复发作。据相关研究,糖尿病患者尿道感染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儿童糖尿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也会因上述机制增加尿道感染风险。
(二)泌尿系统结构异常
1.尿路结石
尿路结石会导致尿液引流不畅,结石部位容易滋生细菌,而且结石对尿路黏膜的刺激会损伤黏膜,使细菌更容易侵入引发感染。比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都可能引起尿道感染,在儿童中如果存在先天性尿路结石等结构异常,也会增加尿道感染的发生几率。
2.膀胱输尿管反流
膀胱输尿管反流是指尿液从膀胱逆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的一种现象,儿童时期发病率相对较高,由于尿液反流,细菌容易在泌尿系统停留繁殖,从而引发尿道感染,且容易反复发作,长期反流还可能导致肾损害等严重后果。
(三)神经系统疾病
患有脊髓损伤、脑卒中、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功能障碍,如尿潴留等,尿液长时间潴留容易滋生细菌引发尿道感染。例如脊髓损伤患者,由于支配膀胱的神经功能受损,膀胱不能完全排空,残余尿量增多,为细菌生长创造了条件,导致尿道感染反复发生。儿童如果患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的排尿功能障碍相关的尿道感染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