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尿结石
尿结石又称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统内形成的固体块状物,常见类型有草酸钙、磷酸钙和磷酸镁铵、尿酸、胱氨酸结石,其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症状包括疼痛、血尿、排尿困难、恶心呕吐等,通过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来诊断,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药物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治疗需特别注意,预防可从饮食调整、适度运动、定期体检等方面入手。
一、尿结石的定义
尿结石,又称为泌尿系结石、尿路结石,是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内形成的固体块状物。它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由晶体物质(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在尿液中过度饱和析出,并在泌尿系统局部聚集形成。
二、尿结石的类型
1.草酸钙结石:最为常见,质地硬,不易被X线吸收,在X线平片上可显影。饮食中草酸摄入过多、体内草酸代谢异常等都可能导致草酸钙结石的形成,患者若长期大量食用菠菜、浓茶等含草酸高的食物,发病风险会增加。
2.磷酸钙和磷酸镁铵结石:与感染关系密切,通常发生在有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中。这类结石质地较脆,容易形成鹿角形结石。
3.尿酸结石:与嘌呤代谢异常和尿酸排泄增加有关,在酸性尿液中容易形成。患者如长期大量进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酗酒等,易引发尿酸结石,且在痛风患者中更为常见。
4.胱氨酸结石:较为少见,是由先天性胱氨酸代谢异常所致,这种结石质地坚硬,表面光滑。
三、尿结石的影响因素
1.年龄:不同年龄段尿结石的发病率和类型有所差异。儿童尿结石相对少见,但可能因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因素导致;中青年人是尿结石的高发人群,这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老年人患尿结石除了饮食习惯因素外,可能还与泌尿系统的退行性改变等有关。
2.性别:一般男性患尿结石的概率高于女性。男性尿道长且细,结石更容易停留和梗阻;而女性尿道短且直,结石相对容易排出。但女性在孕期由于激素变化、输尿管蠕动减慢等原因,患尿结石的风险也会有所增加。
3.生活方式
(1)饮食:高钙、高草酸、高嘌呤、高蛋白、高盐饮食等都可能增加尿结石的发病风险。长期饮水过少,尿液浓缩,晶体物质浓度升高,也容易促进结石形成。例如,过量摄入动物蛋白会增加尿液中钙、草酸和尿酸的排泄。
(2)运动:长期久坐、运动量少,会使得尿液在尿路中流动缓慢,晶体物质易沉积形成结石。
(3)环境: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多,尿液浓缩,增加了结石形成的可能性。
4.病史:有泌尿系统感染、梗阻、异物等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尿结石。例如,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炎性渗出物等可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同时,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痛风等,也会改变尿液成分,导致结石形成风险增加。
四、尿结石的症状
1.疼痛:疼痛是尿结石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为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可呈绞痛样,沿输尿管向下腹部、腹股沟、会阴部放射。根据结石所在部位不同,疼痛部位也有所差异。如肾结石可引起腰部疼痛,输尿管结石的疼痛则更为剧烈。
2.血尿:多为镜下血尿,少数患者可出现肉眼血尿。这是由于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损伤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出血所致。
3.排尿困难:如果结石位于尿道或膀胱出口,可导致排尿困难、尿线变细,甚至发生尿潴留。
4.恶心、呕吐:由于输尿管与胃肠道有共同的神经支配,当结石引起输尿管梗阻时,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五、尿结石的诊断
1.病史和症状: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既往病史、饮食习惯等,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患有尿结石。
2.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腹部触诊、肾区叩击痛等检查,了解有无阳性体征。
3.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等。尿常规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等;血生化检查可了解患者的肾功能、血钙、血尿酸等指标。
4.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诊断尿结石的常用方法,能发现泌尿系统内的结石,并了解结石的大小、位置、有无肾积水等情况。对人体无创伤,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2)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显示大部分含钙结石,但对尿酸结石等不易显影的结石诊断价值有限。
(3)CT检查:能更准确地显示结石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诊断准确性较高,但费用相对较高。
六、尿结石的治疗
1.保守治疗:适用于结石较小(直径小于0.6cm)、表面光滑、无明显梗阻及感染的患者。主要措施包括大量饮水,增加尿量,以利于结石排出;适度运动,如跳绳、跑步等也有助于结石移动排出。
2.药物治疗:对于尿酸结石,可使用碱化尿液的药物,以促进尿酸的溶解;合并感染时,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3.体外冲击波碎石:利用体外产生的冲击波聚焦于结石,将结石击碎,然后随尿液排出体外。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
4.手术治疗:对于结石较大、保守治疗和体外冲击波碎石无效、合并严重梗阻或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经皮肾镜取石术、输尿管镜取石术、开放性手术等。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尿结石相对较少,但可能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因素有关。要特别关注儿童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高嘌呤食物。治疗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尽量避免对儿童身体造成较大的伤害。
2.孕妇:孕期患尿结石治疗较为棘手,因要考虑胎儿的安全。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如大量饮水、适当活动等,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和检查方法。若症状严重,需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3.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尿结石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减少手术风险。
八、尿结石的预防
1.饮食调整:增加水分摄入,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3000ml以上,保持尿液稀释。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钙、高草酸、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增加水果、蔬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
2.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跳绳、游泳等,有助于减少结石的形成,并促进小结石的排出。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以及时发现结石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有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防止诱发结石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