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的值多少
低血压是指血压低于正常水平的状态,成人一般收缩压低于90mmHg和(或)舒张压低于60mmHg可认为是低血压,其受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低血压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包括体质性低血压(常见于体质瘦弱女性,无严重影响,需加强营养等)和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改变时出现,需缓慢改变体位等);病理性继发于心血管、内分泌、营养不良等疾病。低血压有轻中重度不同临床表现,评估监测包括诊室和动态血压测量及不同人群不同监测频率,处理上生理性分别通过加强营养等和缓慢改变体位等,病理性针对原发疾病治疗并对症支持。
一、低血压的定义及正常范围
低血压是指血压低于正常水平的状态。一般来说,成人收缩压(俗称高压)低于90mmHg和(或)舒张压(俗称低压)低于60mmHg时,可认为是低血压。但这一标准并非绝对,因为血压会受到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对于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血压正常范围可能与年轻人有所不同,但通常仍以收缩压低于90mmHg和(或)舒张压低于60mmHg作为低血压的初步判断标准。
(一)不同年龄人群的血压特点
1.儿童:儿童的血压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新生儿收缩压一般在6070mmHg,舒张压在3040mmHg;1岁左右收缩压约为80mmHg,舒张压约为4050mmHg;随着年龄增长到青少年时期,血压逐渐接近成人正常范围,但仍低于成人的正常血压值上限。儿童低血压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头晕等疑似低血压症状,需结合具体年龄阶段的正常血压范围综合判断。
2.成年人:正常成年人的收缩压范围通常在90139mmHg,舒张压在6089mmHg。当收缩压低于90mmHg和(或)舒张压低于60mmHg时,需考虑低血压可能。不同性别在成年阶段血压略有差异,一般女性血压可能相对男性稍低,但都应在上述正常范围内。
3.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壁弹性降低,动脉硬化等情况较为常见,其收缩压正常范围一般仍为90139mmHg,但舒张压可能会有所不同,且老年人低血压的判断需更加谨慎。部分老年人即使收缩压在90139mmHg范围内,但如果有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且既往血压正常,突然出现血压下降,也应考虑低血压可能。
二、低血压的分类及相关情况
(一)生理性低血压
1.体质性低血压:常见于体质瘦弱的人群,尤其是女性。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可能与遗传、体质因素有关。这种低血压通常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在体检或偶然测量血压时发现。例如,一些身材较为纤细的年轻女性,血压可能处于正常范围的低值,但自身无头晕、黑矇等不适,其心脏、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通常能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维持正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监测血压变化。
2.体位性低血压:是指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立时,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或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常见于长时间站立、久坐后突然站起等情况。其发生机制主要是体位改变时,血液重力作用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减少,心输出量暂时降低,从而引起血压下降。老年人由于血管调节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例如,老年人晨起后突然站起时,可能会出现头晕甚至摔倒的情况。对于体位性低血压的人群,在改变体位时应缓慢进行,以减少血压波动。
(二)病理性低血压
1.继发于某些疾病的低血压:
心血管疾病: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肌梗死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可引起血压降低;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减退,无法将足够的血液供应到全身,也会出现低血压。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同时伴有胸痛、胸闷等症状。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心脏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血压降低。患者常伴有乏力、怕冷、水肿等症状。
营养不良性疾病:长期营养不良,如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会导致身体虚弱,血容量不足,从而引起低血压。患者可能伴有消瘦、贫血等表现。
三、低血压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响
(一)低血压的常见临床表现
1.轻度低血压: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发现。部分人可能会有轻微的头晕、乏力,尤其是在长时间站立后。例如,一些体质性低血压的年轻女性,在站立过久时可能会感到头部轻微发晕,但休息后可缓解。
2.中度及重度低血压: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如头晕、眼前发黑、心慌、气短、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晕厥,即突然发生的短暂性意识丧失,这是由于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例如,体位性低血压严重的患者,在突然站起时可能会立刻晕倒,若得不到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摔伤等意外。长期低血压还可能影响各个器官的血液灌注,导致器官功能受损,如长期脑供血不足可能影响认知功能,长期肾灌注不足可能影响肾功能等。
四、低血压的评估与监测
(一)血压测量方法
1.诊室血压测量:这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应使用标准的水银血压计或电子血压计,测量时患者需安静休息510分钟,采取坐位,上臂裸露并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测量两次,间隔12分钟,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对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风险的人群,还应测量卧位和站立位的血压,站立位测量应在站立后13分钟内进行。
2.动态血压监测:对于怀疑有低血压情况且诊室血压测量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能连续24小时测量血压,更全面地了解血压的波动情况,有助于发现隐匿性低血压。
(二)低血压的监测频率
1.生理性低血压且无不适症状的人群:可每年进行12次血压测量,监测血压变化情况。
2.病理性低血压或有相关不适症状的人群: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增加监测频率。例如,患有心血管疾病出现低血压的患者,可能需要每周测量几次血压,甚至需要住院进行密切监测;对于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在改变体位时应注意自我监测血压,若经常出现头晕等不适,应及时测量血压。
五、低血压的处理与预防
(一)生理性低血压的处理与预防
1.体质性低血压:对于体质瘦弱的人群,应注意加强营养,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例如,可以选择散步、瑜伽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2.体位性低血压:避免快速改变体位,从卧位或坐位站起时应缓慢进行,先坐一会儿再慢慢站起,站起后可稍作停留,适应后再行走。起床时也应缓慢,可先在床上坐一会儿,活动一下四肢,再慢慢起身。另外,可穿弹力袜,帮助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二)病理性低血压的处理
病理性低血压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例如,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引起的低血压,主要是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治疗;对于心肌梗死引起的低血压,需要采取改善心肌供血、维持心功能等治疗措施。在治疗原发疾病的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对于病理性低血压出现的头晕、晕厥等症状,要采取相应的对症支持措施,如让患者平卧,抬高下肢,以增加脑供血等。
总之,低血压的判断需要综合考虑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对于不同类型的低血压要采取相应的处理和预防措施,以保障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