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的区别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占比超90%,病因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有关,早期可能无症状,后期可致靶器官损害,诊断靠多次测血压及全面评估,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继发性高血压占比5%-10%,由确定疾病或病因引起,有原发病特殊表现,诊断需怀疑并针对性检查,治疗针对原发病,两类高血压在好发人群、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上均受年龄和生活方式影响。
一、定义与病因
1.原发性高血压
定义: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是一种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的高血压,可能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遗传方面,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大约占40%60%的发病风险;环境因素包括长期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会使人体钠盐摄入过多,导致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进而升高血压;长期精神紧张也是重要因素,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下,会使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血压升高;另外,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诱因,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会分泌多种活性物质,影响血压调节。
好发人群: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原发性高血压,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中青年甚至年轻人也有发病趋势,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没有绝对的显著差异,但不同年龄段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会影响其发病风险,比如中年男性如果长期应酬、吸烟、饮酒等,患病风险会增加。
2.继发性高血压
定义: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10%。其病因明确,去除病因后血压可恢复正常。常见病因有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肾脏发生病变后,会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正常调节,导致血压升高;内分泌疾病,像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引起钠潴留和血容量增多,从而使血压升高;嗜铬细胞瘤可间断或持续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血压急剧升高;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缩窄,会导致上下肢血压差异明显,引起血压升高。
好发人群:不同病因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好发人群有所不同,比如先天性肾动脉狭窄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多见于青少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3050岁多见;嗜铬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过多见于青壮年。
二、临床表现
1.原发性高血压
症状: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症状,这些症状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血压持续升高,会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造成损害,出现相应的靶器官损害表现,如累及心脏可引起心悸、胸闷、心绞痛等;累及脑部可出现头晕、头痛加重,甚至发生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等;累及肾脏可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
年龄、生活方式影响:对于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如果长期熬夜、过度劳累、高盐高脂饮食且缺乏运动,会加速病情进展,使血压难以控制;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减退,原发性高血压更容易导致收缩压升高,脉压差增大,且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
2.继发性高血压
症状:除了具有高血压的一般症状外,还会有原发病的特殊表现。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除了高血压外,还会出现肌无力、周期性麻痹、多尿、夜尿增多等表现,这是因为醛固酮增多导致钾排出增多,引起低钾血症所致;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其血压波动较大,可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发作,发作时伴有头痛、心悸、大汗淋漓等症状,发作间期血压可正常;主动脉缩窄引起的高血压,主要表现为上肢血压升高,而下肢血压正常或降低,患者还可能伴有下肢无力、发凉、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年龄、生活方式影响:不同病因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在不同年龄段和生活方式下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儿童时期的继发性高血压多由先天性疾病引起,如先天性肾动脉狭窄等,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等情况;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纠正生活方式有助于原发病的治疗和血压的控制。
三、诊断方法
1.原发性高血压
诊断主要依据多次测量血压值,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同时需要进行全面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包括询问家族史、个人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吸烟、饮酒等)、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进行一些常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包括血糖、血脂、肾功能等)等,以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心血管风险因素。
年龄影响:不同年龄阶段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虽然都是基于收缩压和舒张压,但在评估心血管风险时需要考虑不同年龄的特点,比如老年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可能更为严重,需要更全面地评估。生活方式方面,年轻患者如果有不良生活方式,在诊断时需要重点询问并给予生活方式干预的建议。
2.继发性高血压
诊断首先要怀疑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对于以下情况应高度怀疑:中重度血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110mmHg);发病年龄较轻;原来控制良好的高血压突然恶化;降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伴有一些特殊症状,如低血钾、夜尿增多、下肢血压明显低于上肢等。然后需要进行一系列针对性的检查,如对于怀疑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可进行尿常规、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或CT等检查;对于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可进行血、尿醛固酮测定、血儿茶酚胺测定、肾上腺CT或MRI等检查;对于血管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可进行血管超声、血管造影等检查。
年龄、生活方式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继发性高血压诊断需要特别注意先天性疾病等因素,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诊断时要结合生长发育情况;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诊断继发性高血压时需要排查是否由生活方式相关的原发病引起,如肥胖相关的继发性高血压等,同时在诊断过程中要考虑生活方式对原发病和血压的影响。
四、治疗原则
1.原发性高血压
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包括减轻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4kg/m2以下;采用DASH饮食模式,即增加水果、蔬菜、低脂乳制品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等。药物治疗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
年龄、生活方式影响:老年患者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选择降压效果平稳、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和靶器官功能;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的关键,帮助其改变生活方式有助于血压的控制和整体健康的改善。
2.继发性高血压
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去除病因后血压多可恢复正常。例如由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根据具体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肾小球肾炎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由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通过手术切除肾上腺腺瘤等;由血管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如主动脉缩窄可通过手术进行矫治等。
年龄、生活方式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继发性高血压治疗要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过程中,也要强调纠正生活方式,以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