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病因是什么
视网膜动脉阻塞的主要病因包括血管壁改变、血液流变学异常、栓子形成、血管受压等。
1.血管壁改变
血管壁改变是视网膜动脉阻塞的重要病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是常见诱因。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等逐渐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形成黄色粥样斑块。随着斑块不断增大、变硬,会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影响血液正常流通。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会对血管壁产生持续的高压力冲击,使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纤维化,弹性减弱,同样造成血管狭窄。此外,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如巨细胞动脉炎引发的血管壁炎症,会破坏血管壁结构,引起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血栓形成,最终导致视网膜动脉阻塞。
2.血液流变学异常
当血液黏稠度增加时,红细胞容易聚集,血流阻力增大,血流速度减慢。常见的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的因素包括脱水、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脱水时,身体水分减少,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比例相对增加,导致血液黏稠;红细胞增多症和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体内红细胞或血小板数量异常增多,直接使血液黏滞性升高。此外,血浆成分改变,如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也会促进血液凝固,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视网膜动脉。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引发体内一系列代谢紊乱,导致血液中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物质增多,影响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和血小板的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液流变学异常,增加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发生几率。
3.栓子形成
栓子是导致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直接因素之一,常见的栓子类型包括血栓、脂肪栓、气栓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栓等。血栓主要由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成分在血管内异常凝集形成,当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等疾病导致心脏内血流紊乱时,容易形成附壁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流到达视网膜动脉,造成阻塞。脂肪栓常见于长骨骨折或严重创伤后,骨髓中的脂肪滴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脂肪栓子,阻塞视网膜动脉;气栓则多发生于潜水员快速上升、高压氧治疗不当等情况,气体在血液中形成气泡,阻塞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栓是由于血管壁上的粥样斑块破裂,斑块碎片脱落进入血流,最终堵塞视网膜动脉,引发视力急剧下降等严重后果。
4.血管受压
多种因素会导致视网膜动脉受到压迫,进而引发阻塞。眼眶内肿瘤、血肿等占位性病变会对眼球及其周围血管产生机械性压迫,使视网膜动脉管腔变窄,血流受阻。当占位性病变持续增大,压力超过血管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就会导致动脉完全阻塞。此外,青光眼患者眼压升高时,眼内压力会对视网膜动脉产生反向压力,阻碍血液流入视网膜,长期的高眼压状态会使视网膜动脉壁受损,血管痉挛收缩,最终导致血管阻塞。头颈部的外伤、手术等也可能因局部组织肿胀、疤痕形成等原因,压迫视网膜动脉,影响其正常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视网膜动脉阻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