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菌痢和中毒型菌痢,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人群易发展为重型或中毒型菌痢,治疗以一般治疗、抗菌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预防措施为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1.急性菌痢:
普通型:起病急,高热可伴有发冷寒战,继之出现腹痛、腹泻,大便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呈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轻型:症状较轻,可仅有腹泻、稀便,无脓血,一般3~4天可自愈。
重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高热,腹泻频繁,大便呈脓血便,甚至出现中毒性脑病、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
2.中毒型菌痢:
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突起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可迅速出现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等表现,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儿童患者,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中毒型菌痢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病情更为严重。此外,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人群感染后,也容易发展为重型或中毒型菌痢。
在治疗方面,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抗菌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喹诺酮类等。
3.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腹痛剧烈时可给予解痉止痛药物。
在预防方面,应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此外,还应加强对食品的管理,防止食品被污染。
总之,对于细菌性痢疾,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应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以预防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