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症状
猩红热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3~7岁儿童多见,主要症状有发热、咽峡炎、皮疹、草莓舌、外周血常规检查异常等,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抗菌治疗和对症治疗,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饮食清淡、保持皮肤清洁、隔离治疗、观察病情变化等。
1.发热:通常为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寒战、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2.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吞咽困难,局部可有脓性分泌物。
3.皮疹:为猩红热的典型症状,皮疹为弥漫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皮疹,皮疹之间充血发红,压之褪色,伴有痒感,通常在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出现,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消退后可有片状脱皮。
4.草莓舌:初期舌苔白厚,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外,称为“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红色,称为“杨梅舌”。
5.外周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猩红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确诊后,应及时进行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喝水,吃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
2.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疗程7~10天。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类药物。
3.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皮肤瘙痒时可给予炉甘石洗剂或薄荷炉甘石洗剂涂抹。
猩红热患者应注意以下事项: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2.饮食应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服,勤剪指甲。
4.隔离治疗,防止交叉感染。患者应隔离至咽拭子培养转阴,一般不少于发病后5天。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不退、头痛、呕吐、心慌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猩红热的症状和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果怀疑自己或他人患有猩红热,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家长应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场所,以预防猩红热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