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感染的起因
尿道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细菌感染相关因素(以大肠杆菌为主,婴幼儿、老年人等易感染,变形杆菌等在特定情况致病)、机体自身防御机制相关因素(尿路黏膜防御功能受损、尿液冲刷作用减弱)以及其他生活方式相关因素(个人卫生习惯不良、饮水过少)。
一、细菌感染相关因素
1.大肠杆菌为主的常见致病菌入侵:尿道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约占尿路感染的80%90%。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距离肛门较近,大肠埃希菌更容易从尿道口上行进入尿道引发感染;男性若存在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等情况,也可能因细菌不易排出而增加感染风险。从年龄因素看,婴幼儿尿道黏膜娇嫩,且局部防御机制不完善,更容易遭受细菌侵袭;老年人随着机体免疫力下降,且常伴有前列腺疾病等,也是尿道感染的高发人群。
2.其他致病菌的可能性: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也可引起尿道感染,通常在机体免疫力低下、长期留置导尿管等情况下更容易致病。例如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导尿管成为细菌附着的良好部位,细菌容易在导尿管周围滋生并侵入尿道引发感染。
二、机体自身防御机制相关因素
1.尿路黏膜防御功能受损:当尿路黏膜存在损伤时,如女性性生活后,尿道黏膜可能受到机械性刺激而损伤,为细菌入侵提供了途径;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结石会损伤尿路黏膜,使细菌容易在受损部位定植引发感染。对于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人群,需要定期监测结石情况,及时处理以降低尿道感染风险。
2.尿液冲刷作用减弱:尿量过少或排尿不充分时,尿液对尿道的冲刷作用减弱,细菌容易在尿道内停留繁殖。比如脱水状态下的人群,尿液生成减少,就增加了尿道感染的可能性;一些老年人因膀胱收缩功能减退,常出现残余尿,残余尿为细菌生长提供了培养基,易引发尿道感染。
三、其他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1.个人卫生习惯不良:不注意外阴部清洁,尤其是女性,大便后擦拭方向不当(从肛门向尿道方向擦拭),会将肠道细菌带到尿道口引发感染;男性若不注意阴茎局部清洁,也可能导致细菌滋生引发尿道感染。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部,女性大便后从前往后擦拭等,可有效降低尿道感染风险。
2.饮水过少:饮水少会导致尿液浓缩,尿液中有害物质浓度升高,同时尿液量少不利于细菌的冲刷排出,从而增加尿道感染的几率。建议每天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一般成人每天饮水量应在15002000毫升左右,通过增加排尿量来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尤其是女性更应注意保证充足饮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