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外耳道痈
外耳道痈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其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如挖耳损伤、外耳道进水)和全身因素(如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营养不良)。临床表现有耳部剧痛、堵塞感、听力轻度下降等症状,以及外耳道局限性红肿、有脓头等体征。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和体征,必要时做血常规检查。治疗上,早期用抗生素、止痛药物及局部涂抹药物,痈肿成熟后切开排脓,特殊人群需特殊处理。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外耳道清洁、增强体质,特殊人群(儿童、老人及有基础疾病者)还需采取相应预防办法。
一、外耳道痈的定义
外耳道痈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细菌如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也可引起。它通常发生在外耳道软骨部,与外耳道弥漫性炎症相区别。
二、病因
1.感染因素:挖耳等损伤外耳道皮肤,导致细菌侵入毛囊或皮脂腺,引发感染。游泳、洗澡时外耳道进水,使局部皮肤软化,也有利于细菌滋生。
2.全身因素:糖尿病、慢性肾炎、内分泌紊乱等全身性疾病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外耳道痈的发病风险。此外,营养不良、贫血等也可能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导致外耳道局部容易受到细菌侵袭。
三、临床表现
1.症状:早期患者会感到耳部剧烈疼痛,尤其在咀嚼、张口或牵拉耳廓时疼痛加剧。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耳部堵塞感、听力轻度下降等症状。当痈肿破溃后,会有少量脓血流出,此时疼痛会有所减轻。
2.体征:检查可见外耳道局限性红肿,触痛明显,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疼痛加剧。成熟后红肿处可出现脓头,破溃后有脓性分泌物。
四、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如耳部疼痛、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疼痛加剧,结合外耳道局部红肿、有脓头等体征,一般可以做出诊断。对于诊断不明确或病情复杂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等检查,以了解感染情况。
五、治疗
1.药物治疗:早期可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等。疼痛剧烈时可使用止痛药物,如布洛芬等。局部可使用鱼石脂甘油等药物涂抹,促进炎症消退。
2.手术治疗:当痈肿成熟后,可在局部麻醉下切开排脓。
3.特殊人群治疗:儿童用药需谨慎,应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耳部热敷等。老年人和患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外耳道痈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提高治疗效果。
六、预防
1.保持外耳道清洁:避免挖耳等不良习惯,游泳、洗澡后及时擦干外耳道。
2.增强体质: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提高机体抵抗力。
3.特殊人群预防:儿童应注意耳部卫生,家长要避免过度清洁儿童外耳道。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定期体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降低外耳道痈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