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血肿怎么引起的
鼻中隔血肿的成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鼻部外伤,如外部暴力撞击(年轻人体育活动中常见)和医源性损伤(老年人术后风险相对高);二是鼻部疾病,像鼻中隔偏曲(偏曲程度重者受诱发因素易致血肿)和鼻部肿瘤(中老年人发病率相对高);三是全身性疾病,有血液系统疾病(儿童患病处理需谨慎)、心血管疾病(老年人血压控制不佳风险增加)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此外,针对儿童、老年人及患全身性疾病的人群给出温馨提示,强调及时就医、关注病情、控制基础疾病及保持鼻部清洁等。
一、鼻部外伤
1.外部暴力撞击:鼻部遭受如拳击、车祸等直接暴力撞击时,鼻中隔的黏膜和血管易受损。年轻人活动量大,参与体育活动或户外活动时,意外撞击导致鼻中隔血肿的情况较为常见。例如在打篮球时,被他人肘部击中鼻部。血管破裂后血液积聚在鼻中隔黏膜下,从而形成血肿。
2.医源性损伤:在进行鼻部手术,如鼻中隔矫正术、鼻内镜手术等过程中,如果手术操作不当,损伤了鼻中隔的血管,术后就可能出现血肿。老年人可能因鼻部疾病需要手术治疗,术后发生血肿的风险相对较高,这与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凝血功能可能较弱有关。
二、鼻部疾病
1.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偏曲时,局部的黏膜和血管受到异常的压力和牵拉,容易引起血管破裂出血。长期存在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尤其是偏曲程度较重者,黏膜反复受到刺激,在一些诱发因素下,如用力擤鼻、打喷嚏等,就可能导致出血并形成血肿。
2.鼻部肿瘤:鼻腔或鼻窦的肿瘤,如鼻咽癌、鼻窦癌等,可能侵犯鼻中隔的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肿瘤患者本身身体状况较差,凝血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更易形成血肿。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鼻部肿瘤,但中老年人发病率相对较高。
三、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使得止血机制出现障碍,轻微的鼻部损伤就可能导致出血不止,进而形成鼻中隔血肿。儿童患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时,身体较为脆弱,发生鼻中隔血肿后处理起来需要更加谨慎。
2.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较大时,鼻部的血管承受的压力增加,容易破裂出血。老年人患高血压的比例较高,血压控制不佳时,发生鼻中隔血肿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3.其他全身性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等,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和代谢,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这些患者在鼻部有轻微损伤时,也可能出现鼻中隔血肿。
温馨提示:对于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善,一旦发现鼻中隔血肿的迹象,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处理。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儿童的鼻部,避免外伤。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患多种疾病的可能性较大,发生鼻中隔血肿后恢复相对较慢,要更加关注病情变化,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控制病情,降低鼻中隔血肿的发生风险。同时,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群,平时都要注意保持鼻部清洁,避免用力擤鼻等不良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