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外耳道疖
外耳道疖是外耳道皮肤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其病因包括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因外耳道皮肤损伤而侵入)、全身性因素(如糖尿病、营养不良等导致抵抗力下降)和环境因素(高温、潮湿使皮肤抵抗力降低)。症状有耳痛(呈跳动性,咀嚼等时加重,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听力减退、疖肿破溃、发热等。诊断依靠症状判断和耳部检查。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局部用抗生素滴耳液,重者口服或静脉用抗生素)和手术治疗(疖肿成熟未破溃时切开引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需保持外耳道清洁、增强体质及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
一、外耳道疖的定义
外耳道疖是外耳道皮肤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主要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是耳科常见疾病之一。
二、病因
1.细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白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当外耳道皮肤受到损伤,如挖耳、游泳时水进入外耳道浸泡皮肤等,细菌易侵入而引发感染。
2.全身性因素: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血糖水平较高,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易患外耳道疖;营养不良、慢性肾炎等全身性疾病患者也因身体抵抗力差,增加患病风险。
3.环境因素:高温、潮湿环境会使外耳道皮肤抵抗力降低,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
三、症状
1.疼痛:初期耳内有灼热感,随病情发展,耳痛逐渐加剧,呈跳动性疼痛,咀嚼、张口或打呵欠时疼痛加重,可放射至同侧头部。
2.听力减退:疖肿堵塞外耳道时,可出现听力减退。
3.疖肿破溃:疖肿成熟后可自行破溃,流出少量脓血,此时耳痛可减轻。
4.其他:可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小儿患者还可能出现哭闹不安、抓耳等表现。
四、诊断
1.症状判断:根据患者耳痛剧烈、咀嚼或张口时加重等典型症状,结合耳部检查可初步诊断。
2.耳部检查:可见外耳道软骨部有局限性红肿,触痛明显,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疼痛加剧。疖肿成熟后,顶部可见黄白色脓点。
五、治疗
1.药物治疗:早期可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症状较重者需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等。
2.手术治疗:疖肿成熟后未自行破溃者,可在局部麻醉下切开引流,促进脓液排出。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外耳道皮肤娇嫩,家长应避免给孩子挖耳。若孩子出现耳部不适、哭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医嘱,避免使用成人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患外耳道疖后恢复相对较慢。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出现并发症。
3.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是治疗外耳道疖的关键。在治疗耳部疾病的同时,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以促进病情恢复。
七、预防
1.保持外耳道清洁:避免频繁挖耳,游泳后及时擦干外耳道。
2.增强体质:加强锻炼,合理饮食,提高机体抵抗力。
3.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营养不良等,控制病情发展,减少患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