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败血症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败血症感染途径包括产前感染(孕母感染时细菌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与胎儿免疫系统未成熟有关)、产时感染(胎儿吸入或吞下污染羊水、产程长及助产消毒不严使细菌从破损处侵入)、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从皮肤黏膜等途径侵入,脐部是易入侵门户);小儿易患败血症的因素有自身免疫系统不完善(白细胞吞噬及补体水平低)、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弱(薄嫩易破损)、医源性因素(医疗操作破坏防御屏障、长期用广谱抗生素致菌群失调);特殊人群中早产儿因器官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差患败血症风险更高,需加强护理,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小儿抵抗力弱更易发病,要积极治疗基础病并预防感染。
一、小儿败血症的感染途径
1.产前感染:孕母有感染时,细菌可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比如母亲在孕期发生了绒毛膜羊膜炎等感染性疾病,细菌就可能穿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在子宫内就发生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这种感染方式与胎儿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有关,胎儿难以有效抵御细菌的侵袭。
2.产时感染:分娩过程中,胎儿可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感染,也可因产程延长、助产过程消毒不严格等使细菌从皮肤、黏膜破损处侵入机体。例如在急产、滞产等情况下,胎儿经过产道时间过长,增加了接触产道内细菌的机会;助产时若器械消毒不彻底,细菌就可能趁机进入新生儿体内。
3.产后感染:这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细菌可从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径侵入血循环,脐部是细菌最易入侵的门户。如新生儿皮肤娇嫩,护理不当导致皮肤破损,细菌就容易通过破损处进入血液;脐部在出生后若未得到良好护理,残端容易滋生细菌,引发脐炎,严重时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败血症。
二、小儿易患败血症的因素
1.自身免疫系统不完善:小儿尤其是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较差。例如新生儿的白细胞吞噬能力较弱,补体水平低,对细菌的识别和清除能力有限,使得细菌容易在体内大量繁殖并扩散,从而引发败血症。
2.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弱:小儿的皮肤和黏膜比较薄嫩,容易破损。像新生儿的皮肤角质层薄,对外界的抵抗力弱,轻微的摩擦就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也较为脆弱,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
3.医源性因素:一些医疗操作如各种导管插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可能破坏小儿的正常防御屏障,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同时,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导致体内菌群失调,使耐药菌大量繁殖,进而引发败血症。
三、特殊人群提示
1.早产儿:早产儿由于各器官系统发育更不完善,免疫功能更差,患败血症的风险更高。对于早产儿,应加强护理,注意保暖,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密切观察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和一般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2.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免疫缺陷病等基础疾病的小儿,身体抵抗力本来就弱,更容易发生败血症。这类小儿除了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给孩子用药,定期带孩子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