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神经源性因素、耳源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障碍、中毒、创伤、血管性疾病、特发性等有关。其主要表现为单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可分为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漏气、漱口时口角漏水、味觉障碍及听觉过敏等症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头颅CT或MRI等进行综合判断。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急性期减轻面神经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神经受压,恢复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后遗症期手术治疗或其他康复治疗。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注意保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耳部感染、增强体质等。
一、病因
周围性面瘫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感染: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
神经源性因素:如面神经受损、神经炎等。
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乳突炎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等。
中毒:如重金属中毒、药物中毒等。
创伤:如头面部外伤、手术等。
血管性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
特发性:原因不明。
二、症状
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单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可分为以下几类:
额纹消失或变浅。
眼裂增大,闭眼无力或闭目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贝尔征。
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腮漏气,漱口时口角漏水。
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障碍及听觉过敏。
三、诊断
周围性面瘫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结合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
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神经电图等,可评估面神经的功能状态。
头颅CT或MRI:有助于排除脑部病变。
其他检查:如血常规、血糖、免疫学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四、治疗
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急性期(发病1-2周内):主要是减轻面神经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神经受压。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同时配合针灸、理疗等。
恢复期(发病2周后):主要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可继续使用营养神经药物,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如面部肌肉按摩、表情肌训练等。
后遗症期(发病2个月后):如果面瘫仍未恢复,可考虑手术治疗或其他康复治疗方法。
五、预防
周围性面瘫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注意保暖,避免面部直接吹风。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避免耳部感染,如中耳炎、外耳道炎等。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六、注意事项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精神紧张。
面瘫恢复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患者应注意眼部护理,避免用眼过度,可使用眼药水或眼罩保护角膜。
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
总之,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后至关重要。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同时,患者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和预防,以促进病情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