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预防和治疗狂犬病
狂犬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预防方面,包括管理传染源(对家养动物登记、接种疫苗,处理流浪动物,避免接触野生动物)、暴露前预防(高暴露风险人群及部分儿童可接种疫苗)和暴露后预防(伤口处理、疫苗接种、Ⅲ级暴露者使用被动免疫制剂);治疗方面,需隔离患者于安静病房,进行对症治疗(缓解狂躁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同时针对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给出了不同的注意事项。
一、狂犬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对家养动物进行登记,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尤其是犬类。对于流浪动物,应联系相关动物管理部门进行妥善处理,减少流浪动物数量,降低传播风险。
尽量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特别是蝙蝠、狐狸、狼等狂犬病病毒常见宿主。在野外活动时,保持安全距离,不主动招惹野生动物。
2.暴露前预防
对于高暴露风险人群,如兽医、动物饲养员、狂犬病研究人员、野外工作者等,建议进行暴露前免疫接种。接种程序一般为分别于第0、7、21或28天各注射1剂狂犬病疫苗。
儿童如果经常接触动物或生活在狂犬病高发地区,也可考虑进行暴露前预防,但需在医生评估后进行。
3.暴露后预防
伤口处理:当发生可能感染狂犬病的暴露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以避免肥皂液残留。随后用稀碘伏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力的消毒剂涂擦伤口。
疫苗接种:无论年龄、性别,只要发生狂犬病暴露,都应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有“5针法”和“211”程序等,具体应按照医生建议进行。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女性,狂犬病疫苗是安全的,可以正常接种。
被动免疫制剂应用:对于Ⅲ级暴露者,即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破损皮肤被舔舐、开放性伤口或黏膜被唾液污染等情况,在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同时,还需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如抗狂犬病血清或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二、狂犬病的治疗
1.隔离患者
狂犬病患者应隔离在安静、避光、避免声音刺激的单人病房,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护理。病房内应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品,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
2.对症治疗
狂躁、痉挛发作时,可使用镇静药物缓解症状。同时,要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以防止窒息。
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供应。对于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应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狂犬病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在治疗过程中,用药剂量需根据儿童年龄、体重进行精确计算。同时,要注意安抚儿童情绪,减少其恐惧和焦虑。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在进行气管切开等操作时需更加谨慎。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狂犬病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恢复能力弱,需要加强营养支持和护理。
孕妇:孕妇感染狂犬病后,治疗方案应在保证胎儿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对孕妇和胎儿都是安全有效的,应及时使用。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定期进行产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