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人的症状
狂犬病发病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前驱期有类似感冒的全身症状及伤口异常感觉,不同年龄、有慢性基础疾病者表现有差异且易延误诊断;兴奋期患者高度兴奋、恐水、呼吸困难,不同性别、有饮水困难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症状需区分;麻痹期出现肌肉麻痹和昏迷,不同年龄、长期体力劳动者、有神经系统疾病者表现不同且护理或判断病情有难度,狂犬病病死率几乎100%,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及时规范处理,特殊人群暴露后更要及时就医。
一、前驱期症状
1.全身症状:患者常出现低热、乏力、头痛、全身不适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这是由于狂犬病毒感染后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全身症状更多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老年人则可能症状更隐匿,容易被忽视。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全身症状可能会与基础疾病的不适相混淆,导致延误诊断。
2.伤口异常:原暴露部位(即被咬伤或抓伤处)会出现疼痛、瘙痒、麻木、蚁走感等异常感觉,这是因为病毒在伤口周围的神经组织中繁殖,刺激神经末梢。对于生活方式较为粗心的人,可能容易忽略这些细微的伤口异常感觉。如果既往有局部神经损伤病史的患者,更需要仔细辨别这种异常感觉与以往神经损伤症状的区别。
二、兴奋期症状
1.高度兴奋:患者表现为极度恐惧、烦躁不安、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异常敏感,轻微刺激即可引发咽喉肌痉挛。儿童可能会因恐惧而更剧烈地哭闹、挣扎;老年人可能耐受性稍好,但也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安。生活中习惯安静环境的患者,在这个阶段对声光的刺激会更加难以忍受。有精神疾病病史的患者,兴奋期的症状可能会与精神疾病发作相叠加,增加症状的复杂性。
2.恐水:这是狂犬病最具特征性的症状之一,患者虽然口渴但不敢饮水,看见水、听到流水声、提及水等都会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甚至可能出现全身抽搐。不同性别患者在恐水表现上无明显差异,但对于有饮水困难病史(如食管疾病)的患者,需要区分是原有疾病导致的饮水困难还是狂犬病的恐水症状。
3.呼吸困难:由于咽喉部肌肉痉挛和呼吸肌痉挛,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肥胖患者因呼吸功能相对较弱,在兴奋期呼吸困难可能会更为严重。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会进一步加重呼吸功能的损害。
三、麻痹期症状
1.肌肉麻痹:患者逐渐进入安静状态,痉挛停止,出现弛缓性瘫痪,通常从肢体开始,然后波及全身。儿童的肌肉力量相对较弱,麻痹进展可能相对较快;老年人由于肌肉萎缩等原因,麻痹后恢复的可能性更小。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在肌肉麻痹后可能会对生活造成更大的影响。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肌肉麻痹的表现可能会与原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相互交织。
2.昏迷: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陷入昏迷状态,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在昏迷阶段,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和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护理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更加细心的照料。有昏迷病史的患者,在这个阶段判断病情变化可能会更加困难。
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因此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及时、规范地进行伤口处理和接种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患者等在暴露后更应及时就医,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



